科研产出
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粮食生产的异质性,应用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深入分析了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3647×104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平原区和产量大县集中;县域粮食总产量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空间差异增大,人均粮食极化态势加剧;粮食生产热点区向内陆平原区偏移,辽宁中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明显增加,坝上高原区和冀北辽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总产量下降,县域粮食供需矛盾的区域差异加剧。最后,SEM模型分析表明,县域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前期粮食产量是县域粮食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和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干燥条件对栗蘑脆片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在不同干燥条件下栗蘑脆片的品质,该研究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对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栗蘑片质构及与品质变化有关的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栗蘑脆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度20Pa,隔板温度为50℃,物料厚度5mm,干燥时间12h,制得的栗蘑脆片复水性好,脆度适中。热风干燥栗蘑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100℃,干燥时间11h,物料厚度16mm。真空冷冻干燥与热风干燥相比,栗蘑脆片外观和色泽好,模糊评定级别值分别为0.50和0.34,两者的感官品质等级分别为优和一般。
关键词: 工艺 品质调控 脱水干燥 栗蘑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基于农业资源与经济数据平台的资源利用决策及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建北京郊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针对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实际问题的需求,该文研发了相关专业决策模型和技术方法,完成了与平台的初步集成,形成了北京农业资源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直观展示相结合的空间一体化管理模式。首先简要介绍了决策应用系统模块的结构体系和决策应用交互实现,其次重点阐述了基于综合管理平台的北京农业资源利用决策模型和技术方法研发及其应用的初步结果,最后从与专业决策模型系统集成方法、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制度保障体系角度对综合管理平台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经过4 a建设与运行,决策应用系统模块依托平台已经初步应用在北京市农业和农村相关业务的辅助管理中,对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融合 模型 决策应用 农业资源 综合集成


基于RFID的蔬菜产地追溯精确度提高方案及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现到基本生产管理单元的追溯提供了组织载体。该文采用14位数字对采收筐进行编号并以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RFID)卡为载体对其进行标识,通过开发便携式蔬菜采收信息采集系统和升级蔬菜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采收信息与生产信息关联及包装信息与采收信息关联,从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下提高蔬菜追溯精确度的方案;将该方案应用于天津市某合作社的追溯管理中,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实现追溯精确度的提高,在最小追溯单元、召回成本、检测成本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需额外投入设备、人力等成本。该研究可为在合理考虑成本效益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追溯精确度提高参考。


小型西瓜果实成熟度表征因子筛选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判断小型西瓜生长过程中的成熟度,实时监控其内部品质,该文研究了小型西瓜"京秀"果实在生长过程中,多种基础信息随着生长天数的变化情况。西瓜的内部品质指标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部分指标的变化规律相似。由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及构造新变量的结果可知,小型西瓜"京秀"果实在授粉后20~38d的过程中,品质变化主要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瓜瓤含水率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主要在22~25d的过程中表现较为显著,28~30d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含水率的变化,31~38d的过程中品质基本上已经达到稳定,只在小范围内有些波动。研究结果为小型西瓜品质和成熟度的光学无损检测提供了参数选择的依据。
关键词: 监测 无损检测 农产品 小型西瓜果实 成熟度 表征因子 相关分析 因子分析


植物三维形态虚拟仿真技术体系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12 EI CSCD
摘要:植物形态结构及生命属性的数字化、可视化表达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研究内容,开展数字植物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提出数字植物三维形态虚拟仿真技术体系框架,按照数据-知识-模型的逻辑关系,从三维数据获取、几何建模、场景显示和交互应用4个层次论述和总结了数字植物三维形态虚拟仿真关键技术,系统介绍了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重点阐述了数字植物三维形态虚拟仿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数字植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潮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快速估算对于土壤肥力评价、土壤信息化管理和精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北京顺义地区64个土壤样品高光谱曲线进行连续小波变换,估算了该地区潮土有机质质量分数,并与4种常用光谱变换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潮土具有与其他类型土壤类似的光谱曲线,经过去包络线处理后,在可见与近红波段都出现了明显吸收峰;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所确定的潮土有机质估算的敏感波段为1194、486和866nm,对应小波分解尺度为2,3和4;利用小波能量系数与有机质质量分数所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67,模型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检验精度R2为0.75,RMSE为0.21;而采用4种常用光谱变换方法建立的潮土有机质估测模型的R2最高只有0.09,说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更适合于潮土有机质质量分数估测。Kringing插值分析表明,应在顺义地区东南部增加取样点,以提高模型估算精度。该研究可为潮土土壤肥力的快速测定提供参考。


玻璃温室地源热泵供暖性能与碳排放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北京地区一栋玻璃连栋温室(756 m2)中采用地下水式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简称GSHP)技术进行了冬季供暖试验,并结合GSHP技术的供热特点构建了基于供热末端空气焓差法的供热量计算模型以及供热系统性能分析方法。根据供暖期北京地区能源价格水平,对比当前广泛使用的燃煤供暖系统和天然气供暖系统,系统地评价了GSHP技术的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供暖经济性。GSHP供暖成本低于同期燃气供暖,但高于燃煤供暖。同时,GSHPs的CO2气体排放量低于燃煤供暖,但高于燃气供暖。


嫁接夹自动排序供夹装置设计
《农业机械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可对嫁接夹自动排序的供夹装置。以嫁接夹排序和自动上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嫁接夹在振动盘中的力学模型,确定了嫁接夹在输送过程中产生跳跃和连续滑移的条件。当顶盘加速度a2≥2.37 g时,嫁接夹便产生腾空跳跃;当顶盘加速度临界值a1l=0.47g、a2l=0.41g时,嫁接夹可实现连续滑移。该装置包括振动盘送料器和自动上夹机构,振动盘采用逆时针输料和调频控制,自动上夹机构的推夹和上夹采用气缸驱动。试验结果表明:在振频48 Hz、排夹滑道倾角45°和推夹压力0.4 MPa条件下,振动盘排料速度为60只/min,上夹成功率为96%,能够满足TJ-800型嫁接机上夹要求。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测定土壤中重金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NITON XL3t600型便携式X射线荧光谱分析仪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Cu,Zn,Pb,Cr和As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u,Zn,Pb,Cr和As元素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3.96,11.69,8.58,19.23,6.24mg.kg-1;对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S-5进行5次重复测定,准确度在96%~102%之间,RSD在1.0%~7.6%范围内,表明仪器对于土壤中较高浓度重金属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田间进行原位检测,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相比,准确度在55%~119%之间。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田间原位检测,验证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谱分析仪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快速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