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椰心叶甲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昆虫天敌 》 2006 CSCD
摘要: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Ferriere在实验室内,相对湿度75±5%,光周期L∶D=12∶12,温度16℃,20℃,24℃,28℃条件下,世代平均历期分别为53.7天,28.0天,21.2天,16.2天。其卵、幼虫、蛹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始点温度分别为13.15±0.49℃,10.25±0.44℃,12.41±0.57℃,10.50±0.89℃;有效积温分别为15.35±0.76日度,107.21±3.76日度,113.60±6.22日度,281.50±7.05日度。椰心叶甲啮小蜂生长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y=226.19667e-0.096991x。


大叶桃花心木抽提物对黄守瓜的拒食作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叶桃花心木的叶为材料,测试了其石油醚和乙醇抽提物对重要害虫黄守瓜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大叶桃花心木叶的石油醚抽提物在非选择性、选择性条件下对黄守瓜的拒食作用均显著高于乙醇抽提物,在抽提物质量分数为0.5%时,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9.58%和56.45%,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8.63%和74.42%。质量分数为0.5%时,大叶桃花心木叶的石油醚和乙醇抽提物拒食率在48 h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8.46%和46.74%,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96.05%和61.11%。


海南热带植物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草地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海南113种热带植物的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叶黄素含量>1000 m g/kg者44种,500 m g/kg<叶黄素含量<1000 m g/kg者42种,200 m g/kg<叶黄素含量<500 m g/kg者21种、在200 m g/kg以下者6种;β-胡萝卜素含量>50 g/kg者33种、20 g/kg<β-胡萝卜素含量<50 g/kg者65种、小于20 g/kg者15种;研究结果对热带植物类胡萝卜素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紫外光的照射与绿缰菌对多菌灵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紫外光的照射与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变化的关系,首先进行了绿僵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野生型菌株的MIC均小于5.0μg/mL,EC50为1.658 ̄1.853μg/mL。紫外光对绿僵菌分生孢子照射后的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出现了抗性菌落,突变率为2×10-6 ̄7×10-5,且这些抗性突变体能在600μg/mL下缓慢生长,EC50在245.47 ̄302.00μg/mL,其抗性至少比野生型菌株(<5.0μg/mL)高120倍。抗性突变体经再次的紫外光照射后,均回复突变成野生型菌株的敏感状态,在多菌灵5.0g/mL的PPDA培养基中均不能生长。表明了由紫外光诱导的绿僵菌抗性突变体在有紫外光的环境中其抗性是不稳定的。


电镜观察农杆菌介导香蕉基因转化的影响因子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用含质粒pBI426的根癌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转化香蕉品种威廉斯的叶片、横切薄片及香蕉细胞悬浮系,通过电镜观察农杆菌的附着情况,对香蕉转化早期影响农杆菌与香蕉受体材料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农杆菌菌株对香蕉的遗传转化有影响。EHA105易被乙酰丁香酮诱导,附着在香蕉组织上的量比农杆菌LBA4404的附着量大;乙酰丁香酮是香蕉遗传转化中必不可少的;乙酰丁香酮显著促进了农杆菌的附着量;香蕉横切薄片具有很强吸附农杆菌的能力。


香蕉炭疽菌rDNA ITS区的分子鉴定与检测
《植物病理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是一种引起香蕉采后病害的最重要病原,本研究用真菌18S~28S间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通用引物18SF和28SR扩增香蕉炭疽菌和其它外群真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约510 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香蕉炭疽菌的ITS全序列并与GenBank中炭疽菌属其它种的ITS序列比对,设计出香蕉炭疽菌的特异性引物ColM1和ColM2。用此特异引物可以从香蕉炭疽菌株中扩增出382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20个参试菌株和香蕉组织的PCR反应结果为阴性,灵敏度实验证明可以检测到目标DNA的浓度为0.1 pg。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和灵敏地检测香蕉炭疽菌,为快速监测组织中有无香蕉炭疽病菌潜伏侵染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香蕉炭疽菌 内转录间隔区(ITS) 特异性引物 PCR检测


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选育及推广利用
《草业科学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icv.Reyan No.12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具发达的匍匐茎,可在短期内形成20 cm高的致密草层,具有较高的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同时花期长达10个月以上,开花时满地金黄,坪面整齐,具有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综合性状优于早年引种的平托落花生品种Amarillo,是牧草和园林植物兼用型落花生属新品种,已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推广种植,适合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地区作为饲用牧草和园林绿化兼用型植物推广。
关键词: 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 选育 利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坡那甾酮-A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建立了植物提取物中坡那甾酮-A的反相液相色谱的分析方法。植物提取物用氯仿:甲醇(1:1,v:v)提取后浓缩,再用50%的甲醇溶液溶解残渣,过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色谱柱为C18,乙腈/水为流动相,在254nm检测波长下,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坡那甾酮在0.1 ̄10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平均回收率为85.9%。方法检出限为0.2ng。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准确可靠的特点。


海洋放线菌活性组分AM105-Ⅱ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中国海洋药物 》 2006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AM105发酵液中抗MRSA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从菌株发酵液中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数据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采用MIC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活性组分AM105-Ⅰ,鉴定其属于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由rifamycin S及其异构体isorifamycin S组成。经检索,isorifamycin S是一种新结构的化合物。MIC结果反映isorifamycin S抑菌活性明显优于目前临床药物rifamycin S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