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阴山北麓旱作区主要作物热能值及结构调整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气候干旱冷凉,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业生产不仅要考虑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考虑其水分消耗数量。作物的热能产值反映了其综合生产能力。文中采用能值研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对该地区三年主要作物的热能产值、耗水量及其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主要作物的热能值大小依次为:向日葵>玉米>马铃薯>草玉米>草谷子>草莜麦>油菜>莜麦>小麦>胡麻>箭筈碗豆>山黧豆。考虑到热能值、生物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能力,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首先应考虑马铃薯的种植,其次是向日葵,然后是饲草和杂粮。优化作物布局,可以获得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能够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热能产值 作物生产能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结构调整


荒漠草原区饲草组合对苏尼特羔羊的饲喂效果
《草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荒漠草原区饲草资源,本研究分别以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为主要饲草,配合谷草(Setavia italic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饲喂苏尼特羔羊,根据组合效应原理科学组合为6组:100%驼绒藜、50%驼绒藜+50%谷草、50%驼绒藜+50%冰草、100%苜蓿、50%苜蓿+50%谷草和50%苜蓿+50%冰草。结果表明,100%苜蓿饲喂的羔羊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都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饲喂效果最好。不同组合饲喂效果为:50%驼绒藜+50%谷草>100%驼绒藜、50%驼绒藜+50%冰草;100%苜蓿>50%苜蓿+50%谷草、50%苜蓿+50%冰草。


绵羊全混日粮体外培养VFA的动态变化
《中国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肉羊全混日粮配方最优配比,试验参照肉羊育肥饲料营养标准,以苜蓿、番茄皮渣等粗饲料及肉羊精料补充料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组合设计八种全混日粮配方,利用体外发酵研究方法,对八种全混日粮羊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及日粮组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番茄皮渣可显著提高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的浓度,且乙酸/丙酸趋于平缓,有利于肉羊对营养的吸收;添加番茄皮渣的组合B2、D1的VFA浓度最大,未添加番茄皮渣的组合A1、C1的VFA浓度最大,为最佳配比。研究表明:小麦秸、玉米秸都不利于肉羊营养的吸收,相较于小麦秸,玉米秸易被肉羊消化吸收;番茄皮渣可提高肉羊对日粮的吸收利用率,利于肉羊育肥。


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覆膜栽培具有明显的保温、保墒、增产、增收的作用,覆膜技术在不断推广和应用,但其增产机理、水温效应等问题尚不十分明确和完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覆膜处理植株鲜、干重分别比CK增加48.9g、19.1g,根、茎、叶、穗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3.79%、3.00%、9.72%、1.57%;覆膜使谷子生育期提前5d左右,增产1 001kg/hm2,增产率为27.59%;覆膜处理0~10cm土层含水量比CK高1.25%~3.66%,10~20cm土层含水量比CK高0.12%~0.86%;覆膜处理地下5cm、10cm、15cm、20cm土层的地温分别比CK高2.8℃、2.7℃、2.2℃、2.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覆膜处理的地温与CK之间的差距变小;覆膜处理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比CK高4.43%~0.72%,其中>5mm、5~2mm两级大团聚体含量可提高5.64%~1.84%,而0.50~0.25mm小团聚体含量低于CK0.65%~1.19%,非团聚体含量在0~5cm、5~10cm、10~15cm、15~20cm土层低于CK 3.43%、4.43%、1.85%、0.73%。覆膜后良好的土体结构与水温效应加快了谷子生育进程,增加了谷子产量。


播期对黍子产量、生育时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不同播期处理对黍子(Panicum miliaceum)产量、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黍子在5月6日、5月13日、5月20日播种,抽穗期在7月18—21日;黍子在5月27日、6月3日播种,抽穗期在7月28日至8月3日。5月6日至6月3日播种,赤黍2号、伊糜5号、gs内糜5号、伊选黄糜、大黄黍都能成熟。随着播期推后,5个品种黍子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不同黍子品种的株高、穗长、地上部生物量、单穗粒重、千粒重、茎粗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伊糜5号、伊选黄糜、gs内糜5号在5月13日播种较适宜,赤黍2号、大黄黍在5月6日播种较适宜。


播期对啤酒大麦开花期形态指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不同用途大麦高产、优质栽培适宜播期的确定提供参考,在大田条件下,以港啤1号、扬农啤2号、苏引麦3号、单2等4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播期对冬大麦开花期形态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形态指标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麦产量、千粒重、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呈减少趋势,开花期单茎茎鞘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产量在早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适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单茎茎鞘重正相关;迟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负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千粒重早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适播和迟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早播和晚播时与开花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适播时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各个播期下籽粒淀粉含量与开花期单茎茎鞘重和叶面积指数负相关。


退化花岗岩植被恢复对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林地提高了0-20cm、20-40cm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提高土壤水稳性。表土中,大体上侵蚀林地WSA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恢复林地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并向>5mm、5~2mm两粒径富集,且侵蚀地、不同年代治理的林地、次生林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底土中,次生林、黑荆治理的林地WSA分布及有机碳含量变化与其表层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他林地大体上向5~2mm、1~0.5mm两粒径富集。WSA含量及密度具有表聚性,且主要取决于治理年限、治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