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株的选育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02
摘要:以乙脑弱毒 SA14 -1 4 -2作为母种 ,采用原代地鼠肾细胞和乳鼠皮下传代方法并结合蚀斑纯化技术 ,选育获得乙脑减毒活疫苗猪用毒株 SA14 -1 4 -2 VS株。该毒株经细胞传到 1 5~ 1 8代 ,脑内接种 1 2~ 1 4 g小鼠不引起发病和死亡 ;皮下接种 1 0~ 1 2 g小鼠 ,从脑组织中不能分离出病毒 ;经 3~ 5日龄乳鼠回传一代后 ,脑内毒力 L og L D50 仅为 1 .3 2~ 2 .1 0 ,皮下接种小鼠无致病力。该毒株细胞 1 8代毒 ,用乳猪传至第五代 ,从乳猪血液、脑、肝组织中分离的病毒再经细胞传二代 ,其滴度与原毒液相近 ,并仍对小鼠脑内感染不致死 ;8头小公猪经该毒接种后 ,未发生睾丸炎 ,睾丸组织中未回收到病毒 ;经静脉接种的 2头怀孕 3 0 d的初产母猪 ,虽接种后 2 d和 4d血样中检出病毒 ,但接种 2 1 d剖杀时 ,胎儿均健活 ,胎盘、羊水及胎儿脑组织中均未回收到病毒 ,该毒株能使豚鼠和猪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对小白鼠攻击的保护力比灭活疫苗高 ;纯毒检定及外源因子污染检定结果表明 ,该毒株是纯净的乙脑病毒 ,符合兽用生物制品种毒标准


长江中游棉区棉田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中国棉花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在简要分析当前棉花生产形势的基础上 ,指出长江中游棉区进行棉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从四个方面阐述棉田调整的基本思路 ,概述了棉田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并推荐了一些适应该棉区发展的棉田间套模式。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Ⅰ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棉花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对转Bt棉GK-19和转Bt美棉BG-15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8月和9月;田间调查,在对照田第3和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14头和28头密度下,Bt棉GK-19和BG-1560对第3和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86.21%、87.89%、93.10%和92.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湖北省奶牛业发展态势与对策
《湖北畜牧兽医 》 2002
摘要:1 优势1.1 牧草、秸秆资源丰富 据调查,湖北省共有各类可利用草场507万hm~2,这些草场是历史上森林砍伐形成的次生植被,由于水热条件优越,产草量较高,适宜建设人工草地,发展草地畜牧业。全省每年还有2800万t农作物秸秆可供饲用,理论载畜量达1260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的实际载畜量还不足600万个黄牛单位,也就是说,利用率不足50%,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