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997~ 1 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出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cerealisAGD (CAG1)和R .solaniAG5、AG4 、AG2 -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 43、 1 2、 6、 2、 2 ,出现频率分别为 6 6 2 %、 1 8 5 %、 9 2 %、3 1 %、 3 1 %


包膜控释肥料养分释放速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直径 2cm、长 10cm的陶土滤管置于内径 3.5cm、高 2 0cm的有机玻璃管中 ,制成一个封闭式的自动连续过滤装置。将一定量被测肥料置于该装置中 ,使上端进水 ,下端收集滤液 ,装置中溶液体积保持相对平衡 ,不同时间检测滤液中养分的浓度变化 ,即可得到时间与养分释放速率的相关曲线。这种方法可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定量检测包膜化肥质量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大田防治条件的探索
《中国病毒学 》 2000
摘要:为了经济有效地在大田应用EgNPV防治灰茶尺蛾 ,在室内进行EgNPV的毒力测定 ,试验表明致死中量LC50 为 1.13× 10 6PIB/mL ,90 %的致死量为 1.83× 10 7PIB/mL ,在 95%置信范围内 ,上限为 1.96× 10 7PIB/mL ,下限为 1.7× 10 7PIB/mL。用 2× 10 7PIB/mL浓度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试验表明 ,1 2龄效果最好 ,达 90 %以上。不同世代感染试验表明 :第 2、3、4、7代防治效果较好 ,高达 90 %以上 ,而第 5、6代效果不好 ,因此病毒增殖与大田防治工作应尽量避免在高温 ,干旱季节进行。另外探讨了适用大田防治的病毒增殖方法。
关键词: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生物毒力测定 敏感性


棕红壤区土壤中的锌及其生物利用途径
《土壤与环境 》 2000 CSCD
摘要:从改善人体锌营养状况的角度,阐述了棕红壤区土壤中的锌含量及其影响锌有效性的多种因素。指出棕红壤区土壤锌资源较为丰富。研究和培育富锌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可食部位含锌量,是缓解人类锌营养不良的有效途径之一。


药物的佐剂作用研究进展
《湖北畜牧兽医 》 2000
摘要:该文就人工合成药和中草药对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述。药物对细胞的免疫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药物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和延长抗体的产生时间;药物对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Bt乳剂防治灰茶尺蠖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0IU / μlBt乳剂防治灰茶尺蠖 ,室内试验结果 ,80倍液防治 1~ 4龄幼虫效果达 80 % ;田间试验 ,70倍液防治 1~ 5龄 (4~ 5龄所占比例较大 )幼虫效果在 80 %左右 ;以防治 1~ 3龄幼虫效果最佳


用Sibbald“TME”方法研究加工处理对饲料中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00
摘要:利用正常的艾维因公鸡 ,应用Sibbald“TME”方法 ,测定了湖北省内热处理程度不同的花生粕、棉籽粕和菜籽粕 (饼 )的氨基酸真利用率。总必需氨基酸平均真利用率花生粕Ⅰ为 90 .8%、花生粕Ⅱ为 83.8%、棉籽粕Ⅰ为 79.5 %、棉籽粕Ⅱ为 71 .8%、菜籽饼为 84.4%、菜籽粕为 82 .4%。研究结果表明 :适当的加工处理对于提高饼粕类饲料的氨基酸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