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樱桃品种“对樱”再生体系的优化和转基因初探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化了中国樱桃品种“对樱”不定根离体再生体系,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菌肽B基因导入“对樱”,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44株抗性转化植株。PCR检测有9株为阳性,初步说明抗菌肽基因已整合到“对樱”基因组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桃新品种‘早玉’
《园艺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玉’是1990年通过‘京玉’ב瑞光3号’选育出的中熟桃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发育期93 d,平均单果质量195 g。果实近圆形,果肉白色,硬肉,味甜,离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片纤维素含量与冠层光谱特征的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株型相近的高赖氨酸玉米“中单9409”、粮饲兼用型玉米“中原单32”和高油玉米“高油115”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和冠层中不同高度叶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差异及其冠层水平的光谱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下,不同品玉米品种叶片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中、上层叶片相差较大,不同品种间同层叶片纤维素含量相差可达34.9%,下层叶片相差较小。通过对同步获取的冠层近红外光谱与叶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分别筛选出1420、1450、1490、2100和2270 nm可作为反演纤维素含量的特征波长;而2270、2280和2340nm可作为反演半纤维素含量的特征波长,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冬小麦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株型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部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了冠层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叶向值(LOV)与叶面积指数(LAI)与光谱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对20个不同处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株型指标LOV和群体大小指标LAI对光谱的贡献是不同的,前期(以拔节期为主)LOV对光谱的影响要大些,后期主要受LAI的影响;对拔节期包括品种和密度在内的共20个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株型和群体大小的不同组合4个(A-株型直立,群体较小;B-株型直立,群体较大;C-株型披散,群体较小;D-株型披散,群体较大);拔节期不同类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00nm范围内反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C>D,700~1150nm范围内顺序与其相反,并且差异更加显著,此期是利用光谱识别株型的最佳时期;利用近红外波段光谱特征值(拔节期到孕穗期光谱反射率的增量△R890与拔节期反射率R890)做散点图发现,不同类组在散点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纵向反射率的差异以及横向两个阶段反射率增量的差异可以对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特征进行初步识别。
生态足迹模型在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为例
《山地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时空变异的影响,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计算各自的生态足迹,其次进一步细化模型中人均水资源足迹,从而构建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平衡模型。根据平衡模型计算出生态盈亏,得出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结果。并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区为例,进行模型计算和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门头沟区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指出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关键词: 北京西部山区 生态足迹 生态容量 生态赤字 生态可持续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新品种京葫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耐低温弱光的自交系20362-8为母本,H19315-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适合在早春棚和日光温室栽培的西葫芦一代杂种京葫1号。该品种属极早熟类型,播种至开花约35d(天)。生长势强,矮生,商品瓜为浅绿色覆网纹,有光泽,瓜条顺直,长筒状,纵径25cm,横径6~7cm,商品性好,畸形瓜少,单瓜质量200~400g。抗枯萎病,较耐白粉病,耐低温弱光。一般保护地平均产量为8000kg·(667m2)-1左右。适合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日光温室越冬和早春栽培,目前已推广2600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DNA指纹技术进行玉米亲子鉴定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研究
《种子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DNA指纹技术,分别采用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 14个同母异父杂交组合及其父本进行亲子鉴定,研究影响玉米亲子鉴定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1 )与母本具有共同血缘的自交系作为父本将影响亲子鉴定的准确性; (2)采用引物数量不同,检测的DNA片段数量不同,也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引物数量越多,检测的DNA片段数量越多,鉴定结果越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叶霉病高抗基因Cf-9、Cf-11和Cf-19的分子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9个含不同叶霉病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为试材,通过接种鉴定表明,Cf-5、Cf-9、Cf-11和Cf-19基因对我国目前的2个叶霉菌优势生理小种均具有较强的抗性。根据Cf-9基因设计引物,扩增Cf-9基因的片段,含Cf-9、Cf-11和Cf-19基因的3种番茄均获得了2·7kb的扩增片段。但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对PCR产物酶切可以将3种材料明显区分开来,Cf-9的2个差异酶切片段为1170和460bp;Cf-11的2个差异酶切片段为1100和410bp;Cf-19的2个差异酶切片段为1210和300bp,从而建立了3个基因的分子标记。在F2分离群体中验证表明,3个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与抗性接种鉴定结果是一致的,用这些标记可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