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印楝种子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将印楝种子中杀虫活性成分分离成油溶性和水溶性2个混合物后,再用萃取分离法分别将各混合物分离为3个小组,含活性物质个数较多的小组用快速低压液相色谱法分离为124个极性不同的产物,分离产物中的活性物质个数用薄层色谱法鉴定,对有代表性的6个分离产物进行杀虫活性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中,用于提取和萃取印楝种仁中的杀虫活性成分的有机溶剂的搭配是目前较好的一种,能达到油溶性活性成分与油脂基本分离;用快速低压液相色谱法分离的印楝杀虫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杀虫选择性和广谱杀虫性。


AFLP在橡胶树优异种质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植物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377DNA测序仪 (P .E .Corp .)用AFLP技术对 2 5种分别具有高产 /低产、抗白粉病 /感白粉病、抗寒 /不抗寒、死皮 /不死皮性状的橡胶树 (HeveabrasiliensisMull.Ary)无性系 (其中Wickham种质 15种 ,Amazon野生橡胶树种质 10种 )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从 6 4对引物组合中选出 2对引物组合构建了所有被研究种质的指纹图谱。 2对引物共扩增出 5 18条谱带 ,多态性比率超过 98.6 %。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 ,橡胶树种质间遗传距离为 0 .2 5~ 0 .81,RRIM6 0 0种质内遗传距离为 0 .0 7~ 0 .17。通过基因分型分析获得一条大小为 32 0bp的抗白粉病种质特有的片段。根据以上的AFLP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所有被研究种质几乎是依次聚成一个大类。


木质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从海南省乐东、三亚和儋州等市县采集的23份土样中粗筛获得186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11株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进一步筛选获得纤维素酶高产菌和木质素酶高产菌各2株,编号分别为12—4、3—5、6—1和3—3。在以香蕉茎叶粉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中30℃、120r/min振荡培养5d,12—4和3—5分解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酶活分别达到979U和226U,分解滤纸(FP)的酶活分别为46.4U和15.1U,6—1和3—3的木质素酶活分别为32.8U和16.4U。经初步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Trichodermasp.,Penicillumsp.,Streptomycesflavus和ChoanephoraCurreysp.,可用于发酵香蕉茎叶生产饲料的进一步研究。


番茄ACC_2合酶基因5’端前导序列的改造及特异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利用番茄LE—ACC25'-端2.0kb前导序列中第-1144位和第-166位的2个BglII位点,综合Rottmann和宋俊歧等对LE—ACC25'端2.0kb前导序列的功能区鉴定和分析结果,以删除、替代等方式构建了5种改造型的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并进一步完成了6种(其中1种为全长序列)GU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用基因枪法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共培养法转化番茄叶片、番茄和番木瓜成熟果实,通过GUS的组织化学分析和RNAdotblot分子杂交技术对转化结果作表达分析。结果表明,6种启动子均能启动GUS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在番木瓜果实中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关键词: 番茄ACC_2合酶基因 5'端前导序列 改造 基因转化 特异表达


T-DNA转移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 》 2001 CSCD
摘要: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近年在农作物性状改良、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T -DNA转移是植物细胞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基础 .农杆菌Ti质粒vir基因编码蛋白、农杆菌一些染色体基因编码蛋白及植物细胞一些基因编码蛋白或因子均参与T DNA转移 .转移过程包括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附着 ,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 ,细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 ,T复合体的形成 ,跨膜运输 ,进核运输和整合等一序列过程 .植物细胞因子与农杆菌T DNA转移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近被认为在T DNA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苎麻属植物RAPD反应体系影响因子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以苎麻属植物中的4个种为材料,用SDS和CTAB2种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并比较其RAPD分析的效果;对RAPD反应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苎麻属植物RAPD分析的反应体系。即在25μL的反应总体积中Mg2+浓度为1.5mmol/L,dNTPs浓度为0.20mmol/L,40ng模板DNA,Taq酶1.0单位;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前5个循环为94℃变性1min,36℃结合1min,72℃延伸2min;后40个循环为94℃30s,36℃1min,72℃2min(最后1个循环为10min);共45个循环。该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四环素族抗菌素注射诊断,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病病株的叶脉、叶鞘基部呈水渍状的幼嫩花苞组织内的筛管细胞和伴胞部位均发现植原体(Phytoplas mas)。植原体的大小为 180~550nm,单位膜厚度为9~13nm。但在健康的槟榔植株的相应组织中未发现上述病菌。经四环素族抗菌素2种药物注射槟榔黄化病病株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情发展。上述2种鉴定符合对植原体病原的鉴定程序,故可进一步证实植原体(Phytoplasmas)是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的一种病原。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桉树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林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劣化、生态稳定性差,但这些与生物多样性本身是多向互为因果关系,并非单向因果关系。不过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真实原因并没有搞清楚,需要从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角度深入全面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确实可行的维持桉树人工林足够高的生物多样性的整套措施。


大麦胚芽鞘切段伸长的适宜条件和对网斑病菌毒素的反应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大麦胚芽鞘切段在稀释10倍的柠檬酸-磷酸缓冲液中的伸长量显著大于原液(原液由K2HPO4·3H2O 2.351g+柠檬酸1.019g+蔗糖20g,加水定容至1,000mL配制而成,pH=5.0)中的伸长量,长为10~12mm的胚芽鞘顶端3mm下的5mm长切段在单位时间内的伸长量显著大于其后的各切段,胚芽鞘越长,芽鞘切段伸长越慢,5‰~40‰浓度的蔗糖均能促进芽鞘切段的伸长,蔗糖浓度为20‰时促进作用最明显。大麦网斑病菌无菌培养滤液对感病品种甘啤1号芽鞘切段伸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抗病品种莫特44号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