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竖叶大穗玉米杂交种豫玉18号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竖叶大穗玉米杂交种豫玉18号的选育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陆利行赵锡璞田曾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豫玉18号(原名郑试201、郑单14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1994年4月获河南省农村科技博览会“金奖”。其亲...


河南省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回顾和展望 Ⅱ.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展望和建议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展望今后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拓宽玉米种质资源,加强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各育种单位间的密切协作,并改革现行的玉米良种繁育体制。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选育,对策


抗感菌核病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
《中国油料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菌核病抗性不同的油菜品种对草酸的吸收和转运差异。经预处理后的3~4叶期油菜苗的根放进14C—草酸钾浓液(pH5)中,在20±0.2℃,6000Lux下处理4h。草酸钾浓度和放射性比度分别为5mmol/L和5μCi/ml。放射自显影和放射性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油菜对草酸有明显的吸收作用,高抗品种,如中R-888其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叶脉中,表现为限制放射性物质的转运;感病品种,如84039放射性物质在叶片中分布较均匀。高感品种吸收的放射性物质是高抗品种的4倍以上,低抗和低感品种介于高抗和高感品种之间。
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的差异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的差异分析王海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河南省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流行规律的差异,对小麦育种、栽培、白粉病的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1抗、感病小麦品种白粉病始发期的差异感病小麦...


50%禾宝乳油的除草原理与应用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50%禾宝乳油的除草原理与应用技术张玉聚孔建宋凤仙尚嘉彦王恒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夏播已成为玉米、花生、大豆的主要种植方式,其田间杂草的发生日趋严重。据研究,北方夏季杂草出苗高峰在6月上旬至...


棉花当前生产的特点及其良种繁育体系的改革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分析了新乡地区棉花生产特点和“三圃制”原种生产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育种者提供原原种—县级原种场繁殖原种—乡级良种场繁殖良种的三级良种繁育新程序。除育种者外,县、乡两级场(站)只进行去杂去劣,不再进行三圃选择。改进后的棉花良种繁育程序科学、简便、省工省时,为育、繁、推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的增产效应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10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小麦、玉米年产量的影响明显,各处理产量趋势为:MNPK>MNP>MN>NPK>NP>N>M>CK。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02%,肥料的增产贡献率为598%;在肥料增产中,化肥占758%,有机肥占242%,在化肥增产中,N占803%,P占138%,K占59%,在有机肥中,主要是磷占761%,常年不施肥区(CK)10年耕层有机质降低187%。而化肥区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单施有机肥区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区,相对提高49%和65%,说明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不仅能高产稳产,还能逐渐培肥地力。
关键词: 肥料效应,定位试验,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矿化率,黄潮土


横脊叶蝉亚科四新种(同翅目:叶蝉科)
《昆虫分类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记述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横脊叶蝉4新种:双突横脊叶蝉EvacanthusprocerusCaietShen、长突横脊叶蝉E.longusCaietShen、白斑横脊叶蝉E.albomaculatusCaietShen和双斑角突叶蝉TaperusbimaculatusCaietShen,模式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
关键词: 同翅目,叶蝉科,横脊叶蝉亚科,新种,中国


土壤的氟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土壤通报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用三种吸附等温式即: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来拟合不同土壤的平衡液浓度与土壤氟吸附量的关系中,提出用决定系数Q回/SS总作为判断吸附等温式拟合程度的指标。另外,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土壤某些性质与实测氟最大吸附量的关系
关键词: 土壤氟,吸附等温式,拟合系数,土壤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