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以4个晚粳品种为材料,采用双亲本回交设计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基因效应作了分析。参试的晚粳品种对两个菌系KS-6-6和浙173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为极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加性变异和显性变异并存,但以加性遗传变异为主,表现具有较高的广义、狭义遗传率。菌系Ⅱ与Ⅳ的病级间的关联性表明,晚粳品种嘉23对白叶枯病两菌系的抗性属同一多基因系控制的不完全隐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从有效因子数目估值来看,本研究参试材料至少有一对隐性抗病基因在起作用。
关键词: 白叶枯病;菌系;抗性;遗传;基因效应


豆科作物施钼酸铵增产显著
《农家顾问 》 1995
摘要:钼肥能提高豆种植物的固氮能力,促进氮素在植株体内转化。在条件适宜、施用恰当的情况下,豆种植物施钼后都表现出根系发达,根瘤增多增大,固氮能力和吸收水分能力增强,从而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种子产量和生物产量及植


秸秆覆盖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肥料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改善了烟田的生态条件,促进了烟苗的生长,减轻了病害,提高了烟草品质。烟田覆盖秸秆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关键词: 秸秆覆盖,烤烟,品质


桑品种杂优一号在鄂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
《中国蚕业 》 1995
摘要:杂优一号(沙二×伦109号)是广东顺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配的桑树优良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产叶量高,投产快。近年来在湖北栽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超过15万亩。但因该组合源于珠江三角洲,北移后,因受生态环境及栽培技术上的限制,其优良性状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本文对该组合北移后的适应性及其栽培技术作一些探讨。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R187的选配与应用初报
《杂交水稻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两系杂交粳稻N5088S/R187于1989年选育成功。该组合具有产量优势明显、抗病性强、熟期适宜、米质优和易脱粒等特点。1993年试种示范面积1万亩,平均亩产450kg左右,高产田块亩产达590kg,该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符合商品化生产的要求,预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选育,应用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湖北植保 》 1995
摘要: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化肥和复混肥使用现状综述
《农资科技 》 1995
摘要:全世界农业增产稳产现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的施用。据FAO材料1981—1991年十年间全世界化肥施用量(以养分计算,以下同)由11671.6万吨增加到13751.6万吨,增加了17.8%,其中N、P_2O_5、K_2O增加分别为26.8%、14%和0.8%。 发达国家施用量却减少7.0%,其中P_2O_5和K_2O减幅比N大,分别达到9.5-13.9%,因之P_2O_5、K_2O


用棉花生育指标为主要因子预测棉红铃虫发生量
《湖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在棉红铃虫虫情、气象及生育指标数据库中重点挑选前时段生育状况因子,结合气象要素和虫情,建立了二、三代棉红铃虫发生量的中期预测模型,经复相关和偏相关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回测率均达91.7%,二年预报验证,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
关键词: 棉花,生育指标,棉红铃虫,预测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繁殖效果初探
《杂交水稻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980~1984年以“HPGMR”农垦585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34个粳稻品种(系)杂交,共获得155份不育材料.1985年在可育阶段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可育性恢复的程度除受光照长度制约外,(在敏感期,光照长度<13.75小时诱导可育).还与播期、抽穗期、转育亲本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对供试材料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观察,对不育期与可育期相关性及内在联系的了解,可提高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择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