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根结线虫抗性基因的检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203个番茄自交系分别进行了黄化曲叶病毒抗性基因Ty-1、Ty-2、Ty-3以及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的筛选。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所检测材料中,含Ty-1纯合材料有22个,杂合材料29个;含Ty-2杂合材料1个;含Ty-3个纯合材料有12个,杂合材料26个;含Mi-1共纯合材料有16个,杂合材料9个。其中,同时含有3个抗性基因的共11个,同时含有2个抗性基因的有24个。利用分子检测,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培育抗病、综合园艺性状良好的番茄品种,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 番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根结线虫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互作对葡萄霜霉病菌抑制作用和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互作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作用,采用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其最佳用药时期,筛选最佳生化互作组合,结合空间竞争能力和诱导抗病性生理测定试验了解互作增效机制,并建立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预防葡萄霜霉病最佳时期为发病前1个月,连续喷雾用药3~4次,间隔期10~15 d。研发出协同增效生化互作组合生防菌剂HMB-20428+嘧菌酯,及其与硅氧烷化合物增效组合,防效分别为91.06%~98.92%和87.78%~92.04%。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定殖能力和植株抗病作用,且定殖能力和抗病机制作用的增强时间基本一致。以生防菌剂HMB-20428替代部分化学药剂减量用药流程的防效为91.40%。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互作可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枯草芽胞杆菌 互作机制 化学减药流程 综合防控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镰孢复合种毒素化学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省(自治区)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毒素化学型和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缘关系。【方法】选用根据基因Tri13和Tri3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分析来自11个省(自治区)的92株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的毒素化学型;从100条哥伦比亚大学(UBC)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条带丰富、重复性好、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使用Popgen32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百分率、Shannon’s多样性指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依据Nei’s遗传距离,利用NTsys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并构建供试菌株的聚类图。【结果】供试的92株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的产毒素化学型有4种:DON、15-ADON、DON+15-ADON和NIV+15-ADON。其中产生DON和15-ADON的菌株分别为1株和20株;同时产生15-ADON和NIV的有1株;同时产生15-ADON和DON的有55株。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所有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0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多态性比率为99.0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7.85条。在群体平均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29,Shannon’s的信息指数(I)为0.4774,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地理种群间,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河北、山西、黑龙江和吉林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安徽和河南种群最低。地理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722,说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大部分遗传变异(72.78%)发生在种群内。遗传分化系数估算的基因流值Nm=1.3372(>1),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甘肃菌株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山东、江苏、河南和安徽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安徽和内蒙古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相似系数为0.43—0.95。在相似系数为0.43时,所有菌株分成2大类群,Group 1包括4株北方春播区菌株(吉林、山西和河北张家口),不产生NIV和DON;Group 2由余下的88株菌株构成,产生的毒素类型主要为DON和15-ADON,其来源于北方春播区(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和河北张家口、唐山)和黄淮海夏播区(河北石家庄、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在相似系数为0.664时,各类群分成不同的亚群,亚群的结果与菌株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和毒素化学型分析显示,同一地理种群的菌株多数聚在一起,个别菌株分散到不同的分支上。【结论】北方春播区和黄淮海夏播区的禾谷镰孢复合种主要的毒素化学型为DON和15-ADON。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有关。

关键词: 禾谷镰孢复合种 毒素化学型 遗传多样性 ISSR 玉米穗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施用鸡猪废弃物堆肥对土壤和小麦铜锌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连续7年施用鸡、猪废弃物堆肥对土壤和小麦重金属铜(Cu)、锌(Zn)积累及土壤Cu、Zn有效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相同量的鸡粪土壤有效Cu占全Cu的比例低于猪粪,土壤有效Zn占全Zn的比例高于猪粪。除连续7年施用鸡粪45,60 t/hm2的处理土壤全Zn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其余施肥处理土壤Cu、Zn含量均未超标。与施用化肥(CK)相比,连续7年施用鸡粪60 t/hm2的处理小麦籽粒中Zn含量显著增加,为99. 72%,连续7年施用猪粪60 t/hm2的处理小麦籽粒中Cu含量显著增加,为29. 83%。通过分别对不同鸡粪和猪粪施用量与土壤Cu、Zn含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模拟,发现二者符合线性相关关系,且达到极显著相关。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土壤Cu限值,推算出鸡粪、猪粪有机肥的安全施用量分别为2 386. 26,616. 10 t/hm2。当土壤Zn含量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值时,推算出鸡粪、猪粪有机肥的安全用量分别为205. 18,993. 89 t/hm2。

关键词: 鸡猪废弃物 堆肥 土壤 小麦 重金属 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秆早熟化学杀雄杂交小麦——母本衡5835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衡583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矮秆、大穗、早熟冬小麦新品种,于201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80012,亲本组合为衡8185/石新618//衡观35。衡8185和衡观35为河北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自育品种(系),石新618来自于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衡5835在亲本组合组配上,采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田水分含量及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旋耕),常量底墒水(675m~3/hm~2);T1,旋耕,高量底墒水(1 200m~3/hm~2);T2,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T3,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花铃期超量灌水(1 800m~3/hm~2)模拟涝灾;T4,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中后期不灌水;2016年降雨量偏大,各处理只灌底墒水。调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T1在干旱年份(2015年)能提高籽棉产量,在多雨年份(2016年)增产效果不明显。耕层重构提高棉田土壤20cm以下土层蓄水保墒与缓冲调节能力,在暴雨(模拟)条件下不致形成涝灾,在干旱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供棉花生长需求。T2棉花苗期与蕾期生长慢,花铃期生长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干旱年份(2015年)与多雨年份(2016年)分别较对照籽棉产量增加27.0%与8.7%,T4处理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4.6%与10.1%;T3与T2处理2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土壤耕层重构是棉田节水增产的有效耕作措施,具有抗旱耐涝作用,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

关键词: 土壤耕层重构 灌水 土壤含水量 棉花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早熟西瓜新品种‘美佳’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佳’西瓜是以‘BSL-1-1-2-1-1’为母本、‘(901×新)F2-2-3-5-1-1’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优质、早熟新品种。生长势较强,早期易坐瓜;果实发育期28~30 d,果实圆形,果面覆深绿色细花条,条带清晰无断带;平均单瓜质量7.0 kg,中心折光糖度11.9%,边糖8.4%;红瓤,肉质细嫩,纤维少,口感佳;区试平均产量70 788 kg·hm~(-2)。适宜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大中棚种植。

关键词: 西瓜 优质 早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绿豆V1128抗豆象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抗豆象资源中蕴藏的抗豆象基因进行定位,是对其充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抗豆象栽培绿豆V1128和感豆象栽培绿豆冀绿7号杂交形成的F2分离群体进行抗豆象鉴定,分析V1128抗豆象遗传规律;并利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筛选抗感池间的多态性标记,进而利用QTL IciMapping 4.0对V1128抗豆象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V1128对绿豆象的抗性由具有主效作用的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其为"Br3".在将抗豆象性状作为质量性状的条件下,按照显性单基因的定位方法,将抗豆象基因Br3定位在绿豆染色体5上,位于标记DMB158和VRBR-SSR033(标记VRID5、VRBR-SSR032与VRBR-SSR033的连锁群位置相同)之间,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4.4cM和5.8cM,所在物理区间约288kb.将抗豆象性状作为数量性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种子被害率进行QTL定位,同样在标记DMB158和VRBR-SSR033之间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LOD值为38.04,可以解释表型变异(PVE)的71.64%,来自父本V1128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减少种子被害率的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绿豆抗豆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抗豆象基因Br3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有用信息.

关键词: 绿豆 抗豆象 V1128 Br3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亲本冀豆12(高蛋白)和冀nf58(高油)及其175份F_(9∶11)重组自交系(RIL)材料,对大豆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分析,以期初步解析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亲本在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重、油分含量、蛋白含量和单株粒重7个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在RIL群体中,12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率。其中,株高的遗传率最高(0.98),茎干重最低(0.63)。除3个性状(油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外,其它9个性状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0.90;蛋白含量与6个性状显著负相关,但与百粒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单株粒重相关性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叶干重>株高>分枝数>叶片数>茎干重、主茎节数>百粒重>蛋白含量>油分含量。选取19个单产最高的家系材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测试的9个农艺性状主要遗传于母本冀豆12,而株高和主茎节数受到父本冀nf58的改良,说明通过聚合不同品种优异性状仍有提高品种产量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遗传率 RIL群体 相关性 高产家系 数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 Fhb1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