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洪久

作者: 于洪久;王根林;段衍;刘峥宇;时妍;刘沣漫;王伟;邱广伟;孙磊;李玉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耕作;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深度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 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 5 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 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 μm微团聚体和<53 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 250~2000 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 19.43%与 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分类号: S141.4`S152

  • 相关文献

[1]地膜覆盖对北方旱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刘秀,司鹏飞,张哲,陈保青,董雯怡,严昌荣,刘恩科. 2018

[2]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秸秆深埋还田黑土剖面DOC组分结构变化特征.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徐明岗,Gilles Colinet,宿庆瑞,郝小雨,朱宝国. 2022

[3]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刘学彤,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21

[4]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韩紫璇,房静静,武雪萍,姜宇,宋霄君,刘晓彤. 2023

[5]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连作玉米田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 2018

[6]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李艳,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李承阳,魏丹. 2018

[7]不同秸秆还田耕作模式对耕层土壤质量、玉米根系发育及氮积累的影响. 常程,刘晶,史磊,韩雷,赵海岩. 2021

[8]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刘海忠,王保强,武玉华,徐有,张庆江. 2004

[9]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 2017

[10]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李玉梅,王根林,孟祥海,胡颖慧,王伟,李建英,张冬梅. 2021

[11]施肥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张国印,孙世友,张志鹏,贾树龙,赵同科. 2000

[12]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谢婷婷,肖厚军,陈云梅,胡岗,秦松,赵伦学,何成兴,赵欢. 2022

[13]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区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晖,吴红艳,冯建,王智学,胡琴琴,于淼. 2024

[14]施用方式和土壤深度对昆虫病原线虫越冬的影响. 白光瑛,沈广爽,马海鲲,王孝莹,刘耀华,谷希树,阮维斌,Martijn Bezemer. 2015

[15]青藏高原东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 顾振宽,杜国祯,朱炜歆,索南吉,张世虎. 2012

[16]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马婧怡,贾宁凤,程曼. 2018

[17]甘南草地土壤微生物与理化特性. 朱炜歆,索南吉,顾振宽,陈懂懂,张世虎,杜国祯. 2012

[18]安国市药田与粮田土壤有效磷累积特征. 赵姣姣,刘文科. 2013

[19]观赏草丽色画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秦衍雷,武菊英,滕文军,袁小环. 2013

[20]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塑料赋存及迁移特征的影响. 王长远,马啸驰,郭德杰,刘新红,马艳,罗佳.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