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林懋

作者: 李林懋;门兴元;叶保华;于毅;张安盛;李丽莉;周仙红;庄乾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盲蝽;冬枣;危害;应激防御酶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4 年 47 卷 01 期

页码: 191-19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分类号: S436.65

  • 相关文献

[1]绿盲蝽在鲁北冬枣上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侯宝顺,刘爱凤,李自占,王斌,王利. 2006

[2]冬枣绿盲蝽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李林懋,门兴元,叶保华,于毅,张安盛,李丽莉,张思聪,周仙红. 2012

[3]绿盲蝽对冬枣不同生长期的为害. 李林懋,门兴元,叶保华,于毅,张安盛. 2013

[4]绿盲蝽危害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 高勇,门兴元,于毅,周洪旭. 2012

[5]不同寄主受绿盲蝽危害后生理代谢指标的变化. 魏书艳,肖留斌,谭永安,赵洪霞,柏立新. 2010

[6]绿盲蝽危害对棉花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诱导. 谭永安,柏立新,肖留斌,魏书艳,赵洪霞. 2010

[7]冬枣花发育与果实解剖结构特征研究. 贺润平,李凤兰,续九如. 2010

[8]4个枣品种幼树冬季修剪试验. 王玉奎,许林,郑秀社,李建生,张月华,高洪涛,王斌. 2011

[9]冬枣香酥片的加工技术. 鲁墨森,孙鹤宁. 2005

[10]冬枣和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主要营养成分变化. 赵智慧,周俊义,刘孟军,杨雷,田寿乐. 2006

[11]保护地栽培冬枣的技术要点. 李德荣,王斌,张月华,刘延华,王玉奎. 2007

[12]柔性气调库中CO_2浓度对沾化冬枣果实品质和耐藏性的影响. 薛云东,黄永红,杨娟侠. 2007

[13]1-MCP处理对沪产冬枣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胡晓艳,乔勇进,王海宏,王秀敏. 2010

[14]冬枣采后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耿海峰,张丽珍,牛伟. 2010

[15]不同温度对冬枣冷害程度的影响. 刘辉,李江阔,农绍庄,张平,寇文丽. 2012

[16]微型减压设施对冬枣贮藏失重率的影响. 王莉,张平,王世军. 2004

[17]基于高光谱成像分析的冬枣微观损伤识别. 魏新华,吴姝,范晓冬,黄嘉宝. 2015

[18]冬枣冰点及其冰点调节剂的筛选. 付坦,鲁晓翔,李江阔. 2012

[19]冬枣真空预冷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闫静文,王雪芹,刘宝林,刘升. 2011

[20]冬枣果实三种主要病原细菌对温度和pH值的耐受力研究. 王亚萍,梁丽松,王贵禧,李艳菊.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