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作物蓝粒性状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红艳
作者: 李红艳;姚晓华;姚有华;李新;吴昆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麦类作物;蓝粒性状;品质;遗传;调控机制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9-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麦类作物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大部分麦类作物籽粒的种皮、果皮或胚乳因花青素的积累表现出蓝、紫、黄或黑等不同颜色.蓝粒麦类作物含有许多优异的品质性状.本文从麦类作物籽粒颜色的分类、蓝色的籽粒品质、蓝粒性状的形成及遗传方式、基因定位和调控机制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展望,为进一步认识和利用蓝粒麦类作物提供参考,也为麦类作物蓝粒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分类号: S512
- 相关文献
[1]氮肥供应对麦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海泽,刘志萍,巴图,马宇,吕二锁,郭呈宇,王文迪,李建波,徐寿军. 2021
[2]小麦HMW-GS的命名、遗传及对品质的贡献. 郑威,刘卫平,汪盛松. 2013
[3]稻米品质遗传研究方法(综述). 李军. 2001
[4]水稻粒长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张静,李晨,潘大建,陈文丰,孙炳蕊,刘清,吕树伟,江立群,毛兴学,范芝兰. 2021
[5]花生种皮颜色遗传及相关品质分析. 胡晓辉,石运庆,苗华荣,陈静. 2009
[6]有色大麦研究进展. 华为,朱靖环,尚毅,贾巧君,汪军妹,杨建明. 2013
[7]小麦品质影响因素分析及专用小麦优质栽培途径的探讨. 顾克军,杨四军,张恒敢,李德民. 2001
[8]杂交稻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王丰. 2005
[9]黑胚发生及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建军,赵振东. 1997
[10]粳稻品质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种子效应与母体效应估测. 吕文彦,张鉴,曹萍,裴忠友,郭玉华,侯秀英,何萍. 2002
[11]吉林省玉米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岳尧海,王敏,张洪伟,金明华,刘文国. 2010
[12]优质小麦亚基构成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马勇. 2006
[13]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齐乃敏,杨少军,朱龙英,刑强,丁海东,薛林宝,朱为民. 2006
[14]水稻品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 李晓方,毛兴学,刘彦卓,罗文永,肖昕,陈建伟. 2003
[15]稻米外观和碾磨性状的数量遗传及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小明,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2002
[16]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张小明,王仪春,石春海,鲍根良,叶胜海. 2002
[17]陆地型长绒棉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模式分析. 高国强,苏学合,吕铁信,孙永堂,朱斗北. 2003
[18]1996年《麦类文摘》收录文献的统计分析. 朱云香,段韶芬,徐丽敏. 1997
[19]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陆文辉,王洪刚. 2005
[20]ICARDA麦类作物抗虫育种. 蔡义忠.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江苏省商品蛋鸭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张丹;梁忠;戴有礼;刘向萍;顾华兵;王晓峰;张静;朱静;李婷婷;段炼;李新
关键词:蛋鸭;生产现状;饲养方式;江苏
-
基于表型和基因型的藜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陶小所;姚晓华;吴昆仑;谢德庆;宋娇;姚有华
关键词:藜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作者:郭案铭;吴昆仑;姚晓华;姚有华
关键词:青稞;15N示踪;氮肥利用率;分蘖能力;内源激素
-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作者:郭案铭;吴昆仑;姚晓华;姚有华
关键词:青稞;~(15)N示踪;氮肥利用率;分蘖能力;内源激素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果蔬中有机酸和维生素C含量
作者:李红艳;李丽梅;钱训;张嘉坤;郑振山;陈勇达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果蔬;有机酸;维生素C;含量
-
饲用小黑麦品种(系)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
作者:刁玉虹;姚晓华;谢德庆;姚有华
关键词:饲用小黑麦;不同生态区;生产性能;饲用品质;综合评价
-
施氮水平对青稞氮素吸收利用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郭案铭;吴昆仑;姚晓华;姚有华
关键词:青稞;施氮水平;根系形态;氮肥利用率;光合作用;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