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效应对长胚芽鞘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玉坤

作者: 赵玉坤;宁东贤;杨秀丽;马岗;杨丽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互作效应;长胚芽鞘;稳定性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17 年 09 期

页码: 1397-1400

摘要: 为了探究旱地长胚芽鞘小麦品种在多变环境条件下产量性状的品种×试点交互效应及加性主效应遗传规律,以山西省南部小麦主产区5个试点的6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AMMI模型分析方法,比较、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系)基因型的稳定性及试点对品种的辨别能力。结果表明,试点韩村、永固乡具有更好的品种分辨力,品种临科6607、洛旱23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而品种晋麦47、西农928的稳定性较差,但田间产量高,且在试点大阳镇、永固乡有较好的特殊适应性。胚芽鞘长度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有较大的直接和间接通径作用,可作为旱地小麦高产的有效鉴选指标之一,为旱作麦区新品种选育及引种工作提供借鉴。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杂交粳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与年份的互作效应. 王才林,汤玉庚. 1989

[2]基于AMMI模型分析谷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王军,郭二虎,袁峰,杨慧卿,王青水. 2010

[3]长胚芽鞘小麦种质资源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宁东贤,赵玉坤,杨秀丽,张定一,马岗. 2016

[4]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和Pi2的抗谱差异及与Pi1的互作效应. 戴正元,潘存红,陈夕军,余玲,张晓祥,李育红,肖宁,龚红兵. 2013

[5]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肥密互作效应的研究.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赵丽娟,李伟堂,刘武仁,付蕾,吕中新. 2009

[6]鸡IGF1R、IGFBP-3基因SNP位点之间互作效应分析. 金崇富,陈长宽,杨智青,时凯,陈应江. 2015

[7]鸡IGF1、IGF2基因的遗传互作效应. 金崇富,王金玉,张跟喜,杨智青,时凯,陈长宽,陈应江. 2015

[8]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赵海波,林琪,刘义国,姜雯,刘建军,翟延举. 2009

[9]甘蓝型油菜化学杂交剂SX-1制种应用研究. 郭徐鹏,李永红,李建昌,田建华,赵小光,张智,张耀文,李殿荣. 2013

[10]品种、日龄及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周小娟,朱年华,张日俊. 2010

[11]贵州省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与试点的互作效应分析. 舒中兵,苟晓松,陈浪,王春梅,任洪. 2022

[12]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颖花数遗传的世代平均数分析. 刘金波,宋兆强,方兆伟,杨波,王宝祥,李健,迟铭,刘艳,周振玲,徐大勇. 2017

[13]云南多雨烟区增密减氮对烤烟产质量及养分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余小芬,杨树明,邹炳礼,解燕,刘华林,刘加红,张瑞勤,吕亚琼,蔡永占,张素华,邱学礼. 2020

[14]基因型和环境对不同生育期花椰菜霜霉病的影响. 黄雷,李光庆,姚雪琴,刘春晴,谢祝捷,耿春女. 2020

[15]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张冬梅,李维江,唐薇,董合忠,李振怀,罗振,卢合全. 2010

[16]不同生态环境对甘薯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后猛,李强,唐忠厚,王欣,辛国胜,吴问胜,王良平,张允刚,唐维,李秀英,马代夫. 2012

[17]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抑制的互作效应. 张付斗,徐高峰,单芹丽,吴迪,李天林,张玉华. 2010

[18]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效应研究. 陆小静,许瑞丽,闫庆祥,李开绵,叶剑秋,黄洁. 2013

[19]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曲杰,高建强,程亮,庞建新,丁红,张智猛. 2015

[20]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辛村,杨天育,张恩和.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