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升东

作者: 李升东;韩伟;王丹;毕香君;王宗帅;冯波;王旭清;李华伟;司纪升;王法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少耕;光分布;光合速率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102-10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少耕和翻耕对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对比研究了少耕播种(Less-tillage sowing, LT)和传统翻耕播种(Ploughing sowing, PS)对小麦群体光照强度及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PS处理相比,LT处理显著改善了多穗型品种小麦群体内的光分布状况,显著增加了中下位叶片的可受光照量和叶片光合速率;比较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冠层温度发现,LT处理下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群体的冠层温度较PS处理显著降低,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在2种耕作方式下冠层温度差距不明显,说明中大穗型小麦品种更适宜采用少耕播种技术;LT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中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4生育中后期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充分发挥小麦群体的后期光合生产优势;LT处理较PS处理可显著提高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的产量。LT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多穗型小麦品种的群体光分布特性,较PS处理更易发挥该技术的增产效果;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相对较大的多穗型品种更容易发挥LT处理的节本增效作用。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垄作小麦群体的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冯波,张宾,刘建军,秦晓胜. 2009

[2]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研究. 张宏芝,陈兴武,赵奇,雷钧杰,乔旭,高永红,李广阔,高海峰. 2013

[3]矮秆大穗型小麦品系产量潜力及主要性状的研究. 董建力,任贤,许兴,惠红霞. 2000

[4]断根对不同根型小麦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柳斌辉,刘子会,张文英,李源,栗雨勤. 2008

[5]“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小麦上应用的商榷. 布都会,朱建楚,高莉,于新智,王新中. 2004

[6]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余良,陆文龙. 2007

[7]渍水寡照及协同作用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敏,林聃,石春林,孙彬,宣守丽,薛昌颖. 2021

[8]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陶志强,王艳杰,王德梅,杨玉双,徐哲莉,赵广才,常旭虹. 2019

[9]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王法宏. 2019

[10]低温冷害下播期对不同小麦品种抗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刘月兰,孟维伟,南镇武,王娜,赵雪峰,张毅,王旭清. 2019

[11]垄作栽培对小麦旗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响应. 岳俊芹,邵运辉,郑飞,方保停,秦峰. 2012

[12]节水灌溉对小麦旗叶主要光合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张宾,冯波. 2011

[13]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两种栽培模式下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冯波,孔令安. 2007

[14]不同N、P、K配比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潘晓莹,张洁梅,韩伟锋,王喆,王越,何方. 2016

[15]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乔旭,赵奇,雷钧杰,高永红,张宏芝. 2012

[16]不同抗旱类型小麦品种开花期光合速率与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谷俊涛,刘桂茹,栗雨勤,肖凯. 2001

[17]小麦灌浆中后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 杨涛,黄晓荣,赵伟,柳西玉,徐万涛,谢中卫. 2016

[18]起身期断根对冬小麦后期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刘子会,柳斌辉,李运朝,郭秀林. 2007

[19]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光能转化特性研究. 李欣,郭慧娟,魏爱丽,张晓军,乔麟轶,畅志坚,詹海仙. 2015

[20]玉米C_4型全长pepc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张庆琛,许为钢,胡琳,李艳,张磊,齐学礼.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