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秧、稻耕作制中的大豆品种与收获期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政文

作者: 马继凤;李小红;喻名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品种;收获期;耕作制度

期刊名称: 作物研究

ISSN: 1001-5280

年卷期: 1992 年 01 期

页码: 18-20+17

摘要: 本文对豆、秧、稻大豆品种与收获期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湘中用于豆、秧、稻耕作制栽培的大豆品种以湘春豆14号和泰兴黑豆较好。不同收获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百粒重随收获期的提早而明显降低,但在正常成熟前3天收获对百粒重的影响不大;各品种平均,随着收获期的提早,脂肪含量明显增加;收获期对蛋白质含量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小麦玉米大豆不同方式间套作效果分析. 何元农,黄建斌. 1989

[2]我国南方大豆种植制度的现状及育种方向. 顾和平,沈克琴,凌以禄,韩锋. 1992

[3]收获期对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油分及产量的影响. 王志新,郭泰,吴秀红,郑伟,刘忠堂,张茂明,杜永生,付建江,杨建梅,刘洪波. 2009

[4]影响玉米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分析. 李婧溢,张宇君,李世歌,范国华,王志伟,陈娟,丁磊磊,谢彩云. 2019

[5]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和机收质量的影响. 刘亚楠,路战远,孙峰成,张向前,张佳倩,包额尔敦嘎,冯晔,于洋,钱德芳. 2022

[6]菜用大豆品种与收获期的研究初报. 赵政文,李小红. 2002

[7]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地区旱地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 梁亚超,于桂霞,杨殿荣,刘庆江. 1991

[8]收获期对多花黑麦草营养成分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张文洁,董臣飞,丁成龙,许能祥,程云辉. 2016

[9]种衣剂对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郝楠,李月明,孙甲. 2013

[10]江苏沿江稻区玉米—稻模式新型种植方式研究. 刘建. 2000

[11]保护性耕作在西藏中部农区的应用前景. 刘国一,尼玛扎西,金涛,宋国英. 2007

[12]水稻直播技术在盐城地区的推广应用与问题探讨. 赫明涛,王军,张明,吴承东. 2008

[13]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赵强基. 1990

[14]~(15)N标记研究“豌豆—稻—稻”各季和全年氮素利用率. 王德仁,陈苇,卢婉芳,金鸿,林志贵. 2000

[15]定量化分析支持下全国耕作制度区划方法预研究. 陆洲,奏向阳,李奇峰,刘丽红,淮贺举,臧辰龙. 2013

[16]山西旱地休闲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Ⅱ.休闲期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及效果. 籍增顺,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崔欢虎. 1997

[17]四川丘陵区棉田几种粮棉两熟种植方式的比较. 沈秀英,胡尚钦,刘俊文,袁秋伟. 1988

[18]中国二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对策研究. 胡志全,王利文,郭新宇. 2001

[19]耕作方式对根土关系的影响及CT技术在其研究上的应用. 郑洪兵,罗洋,李瑞平,隋鹏祥,王浩,袁野,刘武仁,郑金玉. 2021

[20]河北省粮食作物耕作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王亚楠,徐俊杰,华利静,郄子强,薛合庸,闫增军.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