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占路
作者: 张占路;唐益雄;薛文通;刘建利;梁哲;卢运明;吴燕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禽流感;血凝素;转化;百脉根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8 年 41 卷 01 期
页码: 303-30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AIVHA)基因转入牧草植物中,利用豆科牧草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禽流感抗原蛋白,探索研制禽流感转基因植物可饲用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以百脉根子叶柄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AIVHA基因导入百脉根,子叶柄外植体经过共培养、筛选分化、再生,得到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了PCR、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明AIVHA基因已经导入到百脉根基因组中,在核酸水平和蛋白水平都得到了表达。【结论】利用百脉根表达禽流感抗原蛋白是可行的。
分类号: S54`Q943.2
- 相关文献
[1]血凝素糖基化模式对G57基因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影响. 孙艺学,于海英,张鹏举,丛彦龙. 2023
[2]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 易华山,侯顺利,独军政,常惠芸,丛国正,胡永浩. 2007
[3]禽流感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进展. 张莹,王成玺,王秀荣,李文超. 2023
[4]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分析. 易华山,侯顺利,独军政,胡永浩,包世俊,常惠芸. 2008
[5]抗禽流感H_9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病毒中和作用. 贾强,秦卓明,李莉,赵继勋,张国中,苏敬良. 2005
[6]含硫氨基酸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百脉根的转化. 关宁,王涌鑫,李聪,苗丽宏,张博. 2009
[7]乙肝表面抗原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百脉根的转化. 贺红霞,林春晶,王铭,董英山. 2007
[8]FMDVvp1基因在豆科牧草百脉根中的转化与表达. 王宝琴,王小龙,张永光,潘丽,王文秀,董金杰. 2005
[9]FMDV vp1基因在豆科牧草百脉根中的转化与表达. 王宝琴,王小龙,张永光,潘丽,王文秀,董金杰. 2005
[10]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华东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刘慧谋,吴培培,吴双. 2009
[11]中国鸭源H5N6 AIV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 陈翠腾,万春和,陈珍,朱春华,傅光华,施少华,蔡国漳,刘斌琼,黄瑜. 2020
[12]季节性和大流行性H1N1流感血凝素DNA疫苗电穿孔免疫小鼠及攻毒保护实验. 谭磊,鲁会军,张丹,王开艳,田明尧. 2011
[13]加强禽流感诊断提高预防能力. 魏凤祥,周琦,张萍,叶喜永. 2001
[14]水禽源新城疫病毒HN糖蛋白在鸡体内演变. 丁铲,艾静,高勤学,陈鸿军,于圣青. 2007
[15]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其血凝素裂解性及细胞蛋白酶的关系. 李海燕,毕英佐,于康震. 2000
[16]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反向斑点杂交同步检测法的建立. 王伟,薛强,邹明强,柴同杰,田甜. 2010
[17]Modesto株副鸡禽杆菌血凝素的原核表达及其生物活性鉴定. 王宏俊,安烨,龚玉梅,陈小玲,张培君. 2008
[18]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中国分离株血凝素基因分子演化的研究. 陈君彦,李海燕,申之义,陈化兰,于康震,毕英佐. 2005
[19]乙型流感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赵文欣,朱翔宇,肖妍,韩继成,哈卓,张赫,谢宇飚,鲁会军,金宁一. 2024
[20]禽流感病毒与公共卫生. 陈化兰.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真菌诱导子调控紫草素合成的分子机制探究
作者:李相吴;刘自扬;徐玉俊;祝建波;吴燕民
关键词:新疆紫草;真菌诱导子;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
不同剂型二氧化硫保鲜剂对蚕豆采后品质的影响
作者:范家兴;董成虎;权威;陈存坤;薛文通
关键词:鲜蚕豆荚;SO2保鲜剂;剂型;贮藏品质
-
块菌(Tuber)在六盘山的分布及其生态学意义
作者:邓晓娟;刘培贵;陈娟;乔鹏;刘建利;肉斯塔木·艾买提;闫兴富
关键词:历山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脐凹块菌;生物地理学;生态学意义
-
转PeDREB2a和KcERF基因紫花苜蓿的表型及抗旱耐盐性
作者:罗雯;孙占敏;边佳辉;刘自扬;唐益雄;冉启凡;吴燕民
关键词:遗传转化;干旱胁迫;盐胁迫;转录因子;抗逆
-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草业科学专业研究型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作者:未丽;马清;刘建利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草业科学;研究型实验室;管理体系
-
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相关研究概述
作者:未丽;刘建利
关键词: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细胞器标记物
-
绿豆芽防褐变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星羽;陈存坤;薛文通
关键词:绿豆芽;防褐变技术;酚类物质;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