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的利用与创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方喜

作者: 吴方喜;蔡秋华;朱永生;张建福;谢华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籼稻;恢复系;明恢63;利用;创新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1 年 26 卷 06 期

页码: 1101-1112

摘要: 明恢63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至今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明恢63作为恢复系选育的骨干亲本,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到2010年,全国以明恢63为父本配组了34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4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从1984~2009年,明恢63直接配制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414.4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4.51%。全国各育种单位利用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有543个,这些新恢复系配组了922个组合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从1990~2009年,以明恢63作为骨干亲本衍生的新恢复系配组的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8 101.3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28.22%。明恢63在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导入抗虫、抗除草剂、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飞虱基因和产量QTL等。明恢63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优异材料,到2010年为止,从中主要定位了43个基因,其中9个基因已被克隆。结合育种实践,展望未来杂交水稻育种,提出了"四性"综合的育种理论。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水稻恢复系航天育种的研究. 陈武,付江凡,周炳炎,黎毛毛,许晖,祝剑真. 2007

[2]几种水稻籼型恢复系和不育系离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 严钦泉,邓启云,刘选明,周朴华,李祥,储成才. 2002

[3]提高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绿苗分化率的研究. 刘凯,唐红生,严国红,孙明法. 2016

[4]应用恢复系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杂交晚籼的杂种优势. 朱玉君,屠国庆,应杰政,樊叶杨,庄杰云. 2010

[5]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82选育与应用的启示. 吴方喜,郑家团,谢华安. 2012

[6]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77的应用. 吴方喜,郑家团,谢华安. 2012

[7]几个籼型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 施伏芝,罗志祥,苏泽胜,阮新民. 2003

[8]籼型超级稻恢复系明恢86的应用. 吴方喜,张建福,谢华安. 2013

[9]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选育与利用. 廖亦龙,王丰,邹新华,李曙光,刘振荣,黄德娟,柳武革. 2003

[10]浅谈水稻三系的选育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 刘健章,施永祜,梁耿志,彭有. 2014

[11]籼型恢复系镇恢42的选育与利用. 龚红兵,周义文,李闯,胡春明,盛生兰,刁立平,景德道,林添资,钱华飞,王克明. 2008

[12]我国高粱两大主干恢复系晋粱5号和晋辐1号的选育及利用. 侯荷亭,侯旭东,何策熙,牛天堂. 2000

[13]优质恢复系成恢047的选育及利用. 陈开煜,董友非,王忠烈,吕平. 2001

[14]山东蚕研所家蚕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创新. 顾寅钰,石瑞常,张凤林,王安皆,李化秀. 2004

[15]美国大豆资源利用与高油大豆合丰57的创新. 吴秀红,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刘忠堂. 2010

[16]国外大豆资源利用与小粒大豆品种创新. 郭泰,王志新,吴秀红,郑伟,刘忠堂,付建江,刘国民. 2009

[17]扁茎大豆材料的利用与新品种创新. 郭泰,王志新,吴秀红,郑伟,陈德祥,刘忠堂. 2009

[18]高梁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芦良善. 2011

[19]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途径分析. 王岩,吴禹,李兆波,孙大为. 2011

[20]广东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罗国庆,唐翠明,吴福泉,杨琼,肖更生,郭展雄.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