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耿斌
作者: 杨耿斌;王屾;谭福忠;韩翠波;刘兴焱;何长安;纪春学;王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栽培;混种;清种;产量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9 年 17 卷 04 期
页码: 104-1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黑龙江省早熟区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克单11和克单12为试验材料,两个品种1:1田间混种和两个品种各自清种对比,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1:1混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克单11与克单12在混种条件下比清种百粒重、穗长和穗粗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株高与穗位高无明显变化,混种产量高于清种产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 周玉乾,寇思荣. 2011
[2]玉米间种草木犀技术. 于海林,范瑞兰,吴尔奇,马正耕,王宁. 1988
[3]不同玉米品种间、混种植栽培的技术探讨. 史振声,张喜华,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 2006
[4]经济作物产体栽培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研究. 康庆华,孙庆德. 2001
[5]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扁豆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张晓梦,王树林,张瑞萍. 2013
[6]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 王家军,于佰双,张瑞萍,李进荣,王树林. 2013
[7]不同秧盘播种量对垦稻12、绥粳4混种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8]播种量对龙粳39、龙粳31混种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9]不同播种量对垦稻12号、绥粳4号混种秧苗素质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10]不同栽插密度对垦稻12、绥粳4号混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传增. 2017
[1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要点. 里里,陈菁,郭宇,班春华. 2016
[12]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研究. 刘欣芳,李静,徐长成,马骏,邵帅,齐欣. 2021
[13]玉米高产抓三环. 佟屏亚. 1996
[14]夏玉米一季亩产吨粮技术. 佟屏亚. 1997
[15]不同玉米栽培因素组合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量化研究. 梁改梅,池宝亮,王玉国,陈稳良,李娜娜. 2015
[16]淮北地区小麦玉玉产量15000kg/ha栽培体系研究报告. 汪芝寿,曹承富. 1996
[17]适宜重庆地区周年光温资源的玉米栽培技术. 田红琳,许明陆,李晔,易红华,刘春英,袁亮,周茂林,崔俊娟,陈荣丽. 2020
[18]不同株型大豆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机理初探. 李铭丰. 2011
[19]混种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曹志勇,桂富荣,李正跃,万方浩. 2010
[20]混种龙葵对番茄和茄子生理生化特性及镉含量的影响. 胡容平,李欣欣,林立金,范中菡,陈松,杨东升,陈庆东.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刺梨发酵优势菌种分离鉴定及其营养品质分析
作者:罗婧文;龙明秀;王辉;张芳;王梅;陈中爱
关键词:刺梨;发酵;优势菌种;分离;鉴定;营养品质
-
轮作对香草兰病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邢诒彰;洪珊;杨劲明;赵青云;苏凡;庄辉发;王辉
关键词:轮作;香草兰;斑兰叶;根际微生物;微生物群落
-
基于SNP芯片对96份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李文跃;于滔;曹士亮;马雪娜;唐贵;高利;杨耿斌
关键词:糯玉米;SNP;类群划分;遗传分析
-
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挥发性代谢谱及关键呈香物质的影响
作者:刘亚芹;王辉;朱林;雷攀登;周汉琛
关键词:品种;祁门红茶;关键挥发性成分;代谢谱
-
基于机器学习的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研究
作者:曹士亮;张建国;于滔;杨耿斌;李文跃;马雪娜;孙艳杰;韩微波;唐贵;单大鹏
关键词:玉米;机器学习;交叉验证;类群划分;判别分析
-
玉米秸秆连年不同方式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作者:徐洪岩;郝玉波;张微;刘丽;张明爽;孔德崴;何长安;于倩倩;张树棣;钱春荣
关键词:秸秆还田;玉米连作;产量;根系;土壤微生物
-
52份玉米新材料萌发期耐冷性鉴定与评价
作者:马雪娜;于滔;张建国;曹士亮;杨耿斌;李文跃
关键词:玉米;萌发期;耐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