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隔生境下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渊博

作者: 潘渊博;孙秀俊;郭贺;林忠洲;徐建峰;周成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围隔;养殖密度;生长模型;密度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2-5174

年卷期: 2023 年 001 期

页码: 53-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揭示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生产的影响,在福建定海湾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区建立围隔系统,分析和比较了高(1 400粒/m~2)、中(700粒/m~2)和低(350粒/m~2)三组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产量和生长的影响。基于生长曲线模型拟合,解析了该系统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及密度组间差异。研究显示:中密度组菲律宾蛤仔的相对增产率(35%)显著高于高密度组(10%)和低密度组(17%)。低密度组的体质量和相对体积呈持续生长的特征,其体质量和相对体积的生长曲线与Von Bertalanffy动物生长模型有较高拟合度(R~2分别为0.913和0.953);中、高密度组的生长均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快生长、生长停滞再到快生长。通过分析蛤仔的形态参数与体质量变化的相关性,发现二次多项式模型在中、高密度组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913),但在低密度组拟合度无明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围隔环境中,养殖密度不仅影响菲律宾蛤仔的产量,而且影响其形态构建和生长规律。

分类号: S968.31

  • 相关文献

[1]中国明对虾放流对鱼类生态位的影响. 左涛,黄经献,张传涛,王俊,孙坚强. 2023

[2]连阴雨天气对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围隔中浮游植物和对虾生长、存活的影响. 林丽华,粟丽,朱长波,张汉华. 2012

[3]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围隔实验研究——总磷的净化效应及其动态过程. 郭沛涌,朱荫湄,宋祥甫,丁炳红,邹国燕,付子轼,吕琦. 2007

[4]2个玉米优势群体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李玉玲,唐保军,冯兴跃,魏蒙关,崔庆新,张中伟,陈欢庆,杨国虎,杨美丽. 2009

[5]12个玉米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孙峰成,付增娟,冯勇,赵瑞霞,张来厚. 2014

[6]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 李宏梦,刘凯强,何康来,王振营. 2019

[7]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的控制潜力. 全林发,徐海明,董易之,阙引利,陈炳旭. 2019

[8]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黄俊,吕要斌,张娟,黄芳,贝亚维. 2012

[9]新玉9号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郭斌,王友德,赵新俊. 2001

[10]白背飞虱种群密度效应的研究. 秦厚国,叶正襄,黄荣华,李华. 1992

[11]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王友德,郭斌,赵新俊. 2003

[12]玉米杂交组合的单株比较可行性分析. 滕海涛. 2008

[13]数值反应和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胡瓜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 张艳璇,林坚贞,季洁,康玉妹,陈霞. 2004

[14]菲律宾蛤仔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 刘淇,谢沙,赵玲,曹荣,万慧一,魏玉西. 2013

[15]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葛京盈,刘萍,高天翔. 2008

[16]底播菲律宾蛤仔养殖区的质量安全环境风险评估——以胶州湾为例. 崔正国,陈碧鹃,曲克明,夏斌,梁峻,赵学伟. 2014

[17]两种蛤仔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参数及AFLP分析. 刘相全,包振民,胡景杰,何金霞,方建光,王如才. 2010

[18]基于GLM模型Logistic回归的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判别. 董建宇,胡成业,杨晓龙,李文涛,张秀梅. 2018

[19]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区域菲律宾蛤仔的生态贡献. 吴亚林,高亚平,吕旭宁,王晓芹,李凤雪,姜娓娓,王军威,张义涛,蒋增杰. 2018

[20]基于叶绿素a时空分布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评估. 董世鹏,蔺凡,姜娓娓,杜美荣,高亚平,李凤雪,侯兴,蒋增杰.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