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葛广玉

作者: 葛广玉;周丽青;井浩;吴宙;吴彪;孙秀俊;刘志鸿;杨玉敏;赵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多样性指数

期刊名称: 渔业科学进展

ISSN: 2095-9869

年卷期: 2024 年 002 期

页码: 199-2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分类号: S931.1

  • 相关文献

[1]长山列岛附近海域野生鱼类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 张国旗,孟迪,夏斌,王荣元,曲克明,孙雪梅,冯志华. 2024

[2]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沉积环境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孙雪梅,孟迪,郑言鑫,陈碧鹃,曲克明,夏斌. 2023

[3]沿潮沟级别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空间变异. 储忝江,盛强,王思凯,黄铭垚,吴纪华. 2016

[4]清澜港红树林植被类型数量分类. 徐中亮,杨小波,李东海,黄运峰,农寿千,陈玉凯. 2012

[5]胶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刘兆庆,徐方建,田旭,徐丰,赵永芳,李安春,江祖州,殷学博. 2017

[6]三亚天涯海角潮间带趋磁细菌特性. 徐丛,陈海涛,张文燕,陈一然,董逸,潘红苗,杜海舰,王明玲,刘佳,滕兆洁,肖天. 2016

[7]青岛湾潮间带活体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壳体δ~(18)O值的季节变化. 俞宙菲,类彦立,李铁刚. 2016

[8]一株拟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特征分析. 刘全全,郑经堂,刘海昌. 2013

[9]广东10个海岛潮间带大型经济海藻调查. 薛姣,李婷,苏家齐,朱长波,张博,陈素文. 2024

[10]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李慧峰,杨文波,袁立来,刘宝祥,曹坤,王琳,丁放,李慧琴,李继龙,李应仁,黄经献,张传涛. 2018

[11]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尹霞,李思琦,尚天微,江雪艳,甄毓. 2021

[12]江苏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李楠楠,范瑞良,陈渊戈,欧阳珑玲,姜伟行,全为民. 2023

[13]柘林湾-南澳岛潮间带冬夏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舒黎明,陈丕茂,秦传新,黎小国,周艳波,冯雪,于杰,袁华荣,李国迎. 2016

[14]2015年胶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集. 赵永芳,田旭,叶友权,徐方建. 2022

[15]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严娟,庄平,侯俊利,张涛,刘鉴毅. 2012

[16]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吴进锋,张汉华,梁超愉,邱丽华,王江勇. 2002

[17]长江口北支水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罗民波,沈新强,徐兆礼,王云龙,朱江兴. 2006

[18]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姜祖辉,陈瑞盛,王俊. 2007

[19]滩涂养殖牡蛎死亡及生态环境效应调查研究. 马绍赛,周诗赉,陈聚法,辛福言,崔毅,陈碧鹃,于惠霆,孙坤言. 1997

[20]基于生计渔业调查的黄河口西南侧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张家旭,左涛,左明,王安东,王俊,牛明香.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