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蒸渗仪的冬小麦蒸散规律及其模拟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敬峰

作者: 敬峰;段爱旺;张莹莹;娄和;巩文军;孙蒙强;刘战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大型蒸渗仪;不同水分处理;蒸散量估算;模型评价

期刊名称: 灌溉排水学报

ISSN: 1672-3317

年卷期: 2022 年 41 卷 005 期

页码: 17-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蒸散量适宜估算模型.[方法]在华北地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借助大型蒸渗仪,设置3个土壤含水率灌水控制下限水平(T70:70%田间持水率,T60:60%田间持水率,T50:50%田间持水率),分别采用单作物系数法,双作物系数法以及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蒸散量估算,并结合纳什系数(NSE)和均方根误差/观测值标准差比率(RSR)等统计指标进行模型评价.[结果]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冬小麦蒸散总量和各生长阶段蒸散量逐渐减少(T70处理>T60处理>T50处理);中度水分胁迫处理下(T50),仅双作物系数模型模拟结果适用(NSE=0.646,RSR=0.599);轻度水分胁迫处理下(T60),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对最优(NSE=0.872,RSR=0.360),双作物系数模型估算效果良好(NSE=0.729,RSR=0.523);适宜水分处理下(T70),各个模型均有较好的估算效果.[结论]双作物系数模型适宜于不同土壤水分胁迫水平.

分类号: S274

  • 相关文献

[1]基于热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生菜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研究. 何婷婷,黄媛,高海荣,张钟莉莉,郭瑞,杨英茹. 2023

[2]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孔宪辉,韩焕勇,宁新柱,余渝. 2008

[3]基于SOLANUM模型的甘肃中东部马铃薯潜在产量研究. 王瀚,秦军红,毕真真,孙超,李鑫,李亚杰,张俊莲,白江平. 2019

[4]不同数据结构和动物模型对高山美利奴羊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比较. 乔国艳,袁超,郭婷婷,刘建斌,岳耀敬,牛春娥,孙晓萍,李文辉,杨博辉. 2020

[5]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 谢丙炎,万方浩,肖启明,戴良英. 2007

[6]应用多个生态位模型预测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张海涛,罗渡,牟希东,徐猛,韦慧,罗建仁,章家恩,胡隐昌. 2016

[7]基于DNDC模型长期复种翻压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模拟. 肖玉涛,李正鹏,宋明丹,段豆豆,韩梅. 2024

[8]热应激模型评价及其降低猪采食的机制研究进展. 熊云霞,王丽,易宏波,温晓鹿,邱月琴,田志梅,蒋宗勇. 2018

[9]不同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及模型预测评价. 梁鑫宇,宋明丹,韩梅,李正鹏. 2023

[10]不同装袋量下麦秆和毛叶苕子混合腐解特征. 刘婷,宋明丹,韩梅,梁鑫宇,李正鹏. 2024

[11]基于4种生态位模型的长芒苋潜在适生区预测. 张心怡,赵健,李志鹏,王苗苗,陈宏. 2023

[12]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鸡呼吸道应答模式研究. 池周颖,李天旭,吴亚鑫,瞿孝云,李思婕,孙敏华,张建峰,廖明,杜寿文. 2024

[13]不同类型小麦在豫南地区的品质表现. 孙君艳,张凯,程泽强. 2005

[14]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15]保护耕作制中土壤蓄水量有降水贮存效离的研究. D.L.Tanaka,R.L.Anderson,舒乔生. 1999

[16]应用多维全息协调方法优化冬小麦产量结构. 郭新宇,郁明谏. 2002

[17]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兰天15号种植密度与适生性研究. 姚有华,谢德庆,叶景秀. 2015

[18]氮磷钾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赵辉,周琴,范雪梅,陈荣振,冯国华,刘东涛,张爱君. 2004

[19]浅层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土壤安全性的研究. 邵玉翠,李悦,盛福昆,严晔端,安玉钗,张余良. 2006

[20]国审冬小麦新品种京冬18的选育. 单福华,田立平,庞斌双,高新欢,任立平,侯淑敏,张凤廷.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