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感应在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中的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喆

作者: 王喆;曹雨欣;戴意强;徐为民;王道营;董明盛;夏秀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群体感应;合成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制造;微生物相互作用;细胞间通信

期刊名称: 生物加工过程

ISSN: 1672-3678

年卷期: 2024 年 22 卷 005 期

页码: 513-52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微生物生物合成正成为化学品绿色制造的核心技术。传统的单菌株发酵过程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引入复杂的生物合成路径会对细胞造成显著的代谢压力,并可能引起不同生物合成途径间的相互干扰。相比之下,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多以群落的形式存在,并在环境修复、生物降解和物质合成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受此启发,研究者研究开发出了合成微生物群落,通过模拟自然的共生环境,将具备不同功能的菌株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物合成任务。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多种异源生物合成途径的集成,使得这些群落能够为不同的催化反应提供适宜的细胞内环境,有效减轻了单一菌株的代谢负担。然而,合成微生物群落的长期稳定性仍是工业发酵的一个重要挑战。群落内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可能会破坏群落的平衡,进而影响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通过引入基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的调控机制,可以有效地通过种间通信调节群落的代谢活动和结构,增强群落的稳定性,并提高目标产物的合成效率。本文详细介绍利用QS机制调控合成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和稳定性的设计原则、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同时探讨设计复杂、稳定、可控的共培养体系在高效生产化学品方面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利用计算机模拟工具预测和控制合成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技术动向。深入理解并应用QS机制,有望进一步提升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性能,推动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

分类号: Q939.9

  • 相关文献

[1]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张依,刘敬科,刘俊利,刘恩魁,冀彦忠,生庆海. 2024

[2]东北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真菌分子生态网络比较. 胡晓婧,刘俊杰,魏丹,朱平,崔喜安,周宝库,陈雪丽,金剑,刘晓冰,王光华. 2018

[3]覆土栽培食用菌的微生物病害防控. 李沛昕,苗人云,吴波,阮志勇,何明雄. 2023

[4]群体感应淬灭——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新策略. 张力群,田涛,梅桂英. 2010

[5]植物相关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杨敬辉,WEN Ping-Jan,陈宏州,ZHU Gui-mei,潘以楼. 2008

[6]群体感应对鱼类腐败的影响研究. 顾清清,王彦波. 2012

[7]细菌群体感应LuxR solos蛋白研究进展. 叶晓锋,朱军莉,汪海峰. 2017

[8]病原菌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朱欣娜,史贤明. 2009

[9]赤潮过程中“藻-菌”关系研究进展. 周进,陈国福,朱小山,陈璐,蔡中华. 2014

[10]大黄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致腐表型. 葛阳杨,朱军莉,刘丽,任奕婧. 2017

[11]绿原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现象及其腐败特性的抑制作用. 王虹懿,吴海虹,张新笑,刘芳,孙芝兰,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彭景. 2020

[12]rpoS基因缺失突变对荧光假单胞菌胁迫耐受性、群体感应及腐败活性的影响. 沈碧妙,吴淘栩,朱俊杰,徐琳娜,刘小香,朱军莉. 2018

[13]芽孢杆菌aiiA基因抗病研究进展. 陈珺君,闵勇,刘晓艳,杨自文. 2017

[14]维氏气单胞菌中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现象及大蒜提取物的干扰作用. 赵丹丹,丁玉庭,陈文烜,胡俊,周绪霞. 2021

[15]群体感应与群体淬灭控制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李胜利,孙海洲,金鹿,桑丹,张崇志,张春华,郝永清. 2020

[16]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cm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漆艳香,蒲金基,张欣,陆英,张贺,张辉强,谢艺贤. 2011

[17]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突变株的筛选. 李晓霞,马俊义,魏娜,胡白石,李晓娟,杨小丽,安仙丽. 2009

[18]细菌的群体感应及其信号分子. 温晓芳,黄俊生. 2005

[19]水稻白叶枯病菌群体感应信号DSF和c-di-GMP系统中重要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吴茂森,陈华民,何晨阳. 2009

[20]pH和NaCl质量浓度对发酵鱼糜中腐败菌Aeromonas veronii bv. veronii群体感应的影响. 赵丹丹,刘琳,王迪,吕飞,丁玉庭,陈文烜,周绪霞.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