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云录

作者: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气候变暖;非对称性增温;开放式增温;冬小麦;生长特征;产量构成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1 年 22 卷 03 期

页码: 681-68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江苏南京(2007-2009年)设置了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和夜间增温(NW)3种处理,研究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非对称性增温条件下,冬小麦的无效分蘖减少,有效分蘖增加.对照(CK)处理的无效分蘖分别是AW、DW和NW处理的2.6、1.7和3.5倍,但有效分蘖却比3个增温处理分别减少13.7%、3.2%和0.5%.AW、DW和NW处理小麦株高分别较CK提高了5.6%、4.5%和1.3%.旗叶面积分别提高了45.7%、39.4%和26.1%,开花期总绿叶面积分别提高了25.1%、29.8%和17.3%,同期绿叶比分别提高了37.7%、43.3%和38.7%.穗部性状中,AW、DW和NW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平均比CK提高了4.1%、5.7%和1.7%,每穗实粒数分别提高了2.2%、5.3%和2.6%.AW、DW和NW处理冬小麦的粒叶比平均分别较CK降低了15.3%、8.5%和11.3%,但千粒重平均分别提高了6.9%、6.2%和11.8%,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分别提高了27.0%、40.1%和18.3%.表明预期增温条件下华东地区冬小麦生产力将可能进一步提高.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2]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对单季稻影响的试验研究. 董文军,邓艾兴,张彬,田云录,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1

[3]非对称性增温对水稻品种南粳44米质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董文军,田云录,张彬,陈金,张卫建. 2011

[4]非对称性增温对江淮粳稻植株源库特征的影响. 杨忠良,来永才,田云录,张彬,孟英,陈金,唐傲,张喜娟. 2016

[5]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董文军,邓艾兴,张卫建. 2011

[6]增温对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郑成岩,邓艾兴,LATIFMANESH Hojatollah,宋振伟,张俊,王利,张卫建. 2017

[7]江淮地区气温变化对一季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马晓群,许莹,赵海燕. 2008

[8]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张明乾,陈金,郭嘉,田云录,杨世佳,张丽,杨冰,张卫建. 2013

[9]气候变暖对保定冬小麦的影响──以容城为例. 孙小诺,王蓉蓉,刘胜尧,魏丽欣,董泽亮,吴云龙. 2019

[10]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时空变化分析. 吴云龙,李丽平,刘胜尧,范凤翠,贾建明. 2015

[11]麦田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增温效果. 郑建初,张彬,陈金,董文军,杨飞,张卫建. 2010

[12]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 张明乾,韩证仿,陈金,郭嘉,田云录,张彬,杨冰,张卫建. 2012

[13]青藏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 郑成岩,陈长青,张鑫,宋振伟,邓艾兴,张保明,王利,毛浓文,张卫建. 2014

[14]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 高辉明,张正斌,徐萍,杨引福,卫云宗,刘新月. 2013

[15]施肥对丘陵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李裕元,郭永杰,邵明安. 2000

[16]基于光谱指数的变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蒋阿宁,黄文江,赵春江,刘良云,王纪华,刘克礼. 2007

[17]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付雪丽,张惠,贾继增,杜立丰,付金东. 2009

[18]山东省不同年代主推冬小麦品种与土壤肥力相互关系的研究(英文). 贾文斌,丁汉凤,宫永超,蒲艳艳,李娜娜. 2017

[19]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乔文臣,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 2017

[20]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随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研究. 胡新,任德超,倪永静,黄建英,宋吉青,武永峰.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