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严燕

作者: 严燕;季国军;胡乃娟;陈留根;郑建初;胡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碳足迹;粮食安全;种植制度;温室气体;土壤固碳;长江下游

期刊名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ISSN: 1004-8227

年卷期: 2024 年 007 期

页码: 1462-14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 CSSCI

摘要: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水稻、冬小麦-水稻,连续两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农田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投入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种植制度较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增加周年CH4排放17.5%~64.5%、N2O排放60.7%~139.8%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量17.3%~37.2%;(2)在考虑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固定能抵消26.6%~35.6%的温室气体排放,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两年平均分别为13.79、11.83和9.07 t CO2-eq·hm-2,较冬闲-水稻(7.63 t CO2-eq·hm-2)分别增加80.6%、55.0%和18.8%;(3)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主要来自土壤CH4排放(61.8%~67.4%),其次是氮肥施用(18.3%~23.9%),而后为N2O排放(3.3%~5.2%)和柴油的使用(2.2%~2.8%);(4)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周年产量和产值,非水稻季种植粮油作物能显著提高种植净收益,不同种植制度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的差异不大。因此,冬闲-水稻是长江下游稻田最为低碳的种植制度,综合碳排放、粮食安全和经济产出,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明显优于冬闲-水稻;发展甲烷减排和氮肥减施技术是降低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分类号: X322

  • 相关文献

[1]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 黄光辉,李永,唐海明,张海林. 2011

[2]有机农业发展的低碳机理分析. 刘月仙,吴文良,蔡新颜. 2011

[3]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张翰林,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王金庆,张娟琴,何七勇,袁大伟,顾晓君. 2015

[4]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黄淮海区域小麦-大豆复种系统净温室效应. 张鑫,郑成岩,李升明,谢方景,邓艾兴,张俊,宋振伟,张卫建. 2020

[5]淡水池塘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刘俊文,刘晃,庄保陆,曲蕊. 2019

[6]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王光宇,朱丽君,张扬. 2021

[7]双季稻减排增收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筛选. 李如楠,李玉娥,王斌,万运帆,李健陵,马娉,翁士梅,秦晓波,高清竹. 2020

[8]畜禽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与分析. 黄文强,董红敏,朱志平,刘翀,陶秀萍,王悦. 2015

[9]长期定位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温室气体减排生命周期评估. 张卫红,李玉娥,秦晓波,李健陵,万运帆,王斌,高清竹,刘硕. 2018

[10]生猪养殖系统碳足迹评估研究进展. 周元清,董红敏,朱志平,王悦,李南西. 2024

[11]安徽省淮北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模式碳足迹研究. 王光宇,朱丽君,张扬. 2020

[12]不同氮肥处理春玉米温室气体的排放. 段智源,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王斌. 2014

[13]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上海市水稻生产的碳足迹. 曹黎明,李茂柏,王新其,赵志鹏,潘晓华. 2014

[14]种植制度对长江下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周炜,张岳芳,朱普平,盛婧,陈留根,郑建初. 2017

[15]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黄晓敏,陈长青,陈铭洲,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郑成岩,张卫建. 2016

[16]中国种植制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综述. 王华英,胡海棠,李存军. 2015

[17]气候带北移及其对中国作物种植 制度的影响研究进展. 胡延斌,肖国举,李永平. 2020

[18]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孙占祥. 2022

[19]长江三角洲主要超级稻CH_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闫晓君,王丽丽,江瑜,邓艾兴,田云录,张卫建. 2013

[20]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朱相成,张振平,张俊,邓艾兴,张卫建.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