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志鹏

作者: 刘志鹏;雍洪军;李新;张德贵;李明顺;张世煌;王振华;李新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群体改良;产量性状;遗传增益;混合选择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1 年 19 卷 01 期

页码: 2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适宜的改良方法可显著提高群体改良效率。从群体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角度,系统分析前人利用混合选择法实行群体改良获得的遗传增益、遗传变异及其对群体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选择法可以有效改良群体的产量、产量构成性状及一般配合力效应,保持群体遗传变异,是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分类号: S513.035

  • 相关文献

[1]混合选择对甘蓝型油菜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魏忠芬,张太平,李德文,王军. 2014

[2]中群21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金振国,魏国才,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南元涛,史淑春. 2018

[3]西南春玉米MCO-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邱贵兰,李燕,李红梅,何立群,胡美琳,赵后娟,杜林,李晓叶,吴元奇,马孝玲,唐海涛. 2023

[4]混合选择与改良S_1家系选择对玉米群体的改良效果研究. 彭泽斌,刘新芝. 1993

[5]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刘海英,库丽霞,李家富,侯本军,张君. 2012

[6]混合选择对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改良效应. 魏忠芬,张太平,李德文,王军. 2012

[7]轮回选择对玉米沈综(C_0、FC_2)群体的产量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姚占军,杨小平,赵延明. 2001

[8]对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遗传性状改良效果的研究. 杜鸣銮,徐世昌,纪明山,陈景堂. 2002

[9]S_1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阚帅帅,刘志鹏,张林,王建军,王振华,李新海. 2011

[10]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2009

[11]沈综玉米群体植株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杨彦忠,杜鸣銮. 2010

[12]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石德权,徐家舜,康继伟,汪黎明,杨引福. 1995

[13]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II.相关响应. 石德权,徐家舜,康继伟,汪黎明,杨引福. 1995

[14]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Ⅰ.开花期性状的直接选择响应. 张世煌,石德权,徐家舜,杨引福,康继伟,汪黎明. 1995

[15]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全选择研究.I.开化期性状的直接选择响应. 石德权,徐家舜,杨引福,康继伟,汪黎明. 1995

[16]七个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金振国,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魏国才,南元涛,邵珊珊,史淑春. 2018

[17]基于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群体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李秀诗,吴迅,刘鹏飞,郭向阳,王安贵,杨克相,祝云芳,陈泽辉. 2018

[18]玉米复合种-吉林库1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刘兴贰,檀国庆,王玉贞,吴凤新,荆绍凌. 2000

[19]两种改良方法对玉米辽旅群体改良效果和杂优模式分析. 张默,马骏,齐欣,贾钰莹,姜敏,孙成韬,刘晓丽,徐亮,孟庆国,刘欣芳,王延波. 2023

[20]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张世煌,彭泽斌,李新海.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