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灿

作者: 何灿;王振营;张永军;张天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寄生蜂;冈田长柄茧蜂;双斑长跗萤叶甲;形态特征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229-2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分类号: S476.3

  • 相关文献

[1]旋纹潜蛾的生物学及综合防治. 虞国跃,王合,张君明,冯术快,刘曦,赵连祥. 2013

[2]海南草地贪夜蛾寄生蜂调查与基础生物学观察. 唐继洪,吕宝乾,卢辉,吉训聪,杨普云,苏豪,蔡波. 2020

[3]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七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郭丹丹,张志虎,陈静,王少山. 2018

[4]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杀虫剂室内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 陈彦,刘培斌,杜颖,王凯,马云龙,董怀玉. 2021

[5]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王立达,罗宝君,王连霞,李青超,刘洋,韩业辉,王振营. 2021

[6]种衣剂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评价. 赵秀梅,郑旭,王连霞,杨代斌,刘颖,刘洋,王立达,李青超,王振营. 2022

[7]中国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及Wolbachia感染. 李菁,张小飞,徐玲玲,申圆圆,李肖肖,王振营. 2021

[8]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刘颖,罗宝君,王连霞,王立达,刘洋,李青超,王振营. 2021

[9]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种群动态研究与防治建议. 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2023

[10]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双斑长跗萤叶甲中国北方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王振营,何康来,丛斌,李菁. 2011

[11]黑龙江省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研究. 邵天玉,刘兴龙,刘春来,王爽,杨帆,夏吉星,王克勤,时新瑞,杨晓贺. 2014

[12]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量及活动能力的影响. 李瑜辉,刘鑫,郭二虎,范惠萍,王丽霞,张艾英. 2019

[13]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 王振华,王宏富,刘鑫,王彦雯,张蕙祺. 2018

[14]谷糜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赵秀梅. 2011

[15]一种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饲养的小型养虫装置.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3

[16]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种群消长规律. 袁志华,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4

[17]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田间成虫数量估计的抽样方法研究. 郭井菲,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3

[18]双斑长跗萤叶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2

[19]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1

[20]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 葛星,赵磊,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