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丹

作者: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有机碳;土壤;秸秆还田;水稻-油菜轮作;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硝态氮残留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7 年 09 期

页码: 133-14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西南山区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影响,于2013-2015年在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中设置空白处理(CK)、单施化肥(CF)、化肥+玉米秸秆(CFMS)以及化肥+蚕豆秸秆(CFBS)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产量及其地上部含氮量,增加氮素有效输出。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CFMS>CFBS>CF>CK。与土壤碳氮比相比,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量C/N对秸秆还田做出快速响应,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微生物量C/N。此外,秸秆还田显著降低油菜收获后的土壤硝态氮残留(P<0.05),与CF相比,玉米秸秆和蚕豆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减少11.6%~55.0%和13.7%~52.3%。可见,中国西南山区稻油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含氮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能力,有效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且玉米秸秆在增产、固氮方面的作用优于蚕豆秸秆。结果可为提高西南山区水稻、油菜产量,增强土壤氮素固持能力,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11`S565.4

  • 相关文献

[1]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2]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2018

[3]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潮土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刘学彤,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郑春莲,李月英. 2025

[4]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2016

[5]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小麦玉米产量. 丛萍,李玉义,高志娟,王婧,张莉,逄焕成. 2019

[6]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2016

[7]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8]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田慎重,张玉凤,边文范,董亮,Jiafa Luo,郭洪海. 2020

[9]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李双翼,侯淑艳,窦森,高洪军,董炜华. 2024

[10]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王秋菊,姜宇,周鑫,米刚,刘鑫,李婧阳,刘峰,中本和夫,黄丹萍. 2019

[11]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黄泥田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 陈云峰,夏贤格,胡诚,李双来,乔艳,刘东海. 2018

[12]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迟凤琴,姜辉,李鹏绯. 2019

[13]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邬刚,胡润,耿维,王家宝,曹哲伟,孙义祥. 2018

[14]施用秸秆和生物炭的茉莉园土壤微生物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林少颖,曾瑜,陈金梅,谢宇,陈梅春,王维奇. 2023

[15]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灰钙土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温美娟,杨思存,王成宝,霍琳. 2025

[16]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2019

[17]秸秆生物炭在农田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张美芝,耿煜函,张薇,林昕,温佳旭,陈雪丽,肖洋. 2021

[18]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碳库及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叶新新,王冰清,刘少君,马超,李军利,柴如山,熊启中,李虹颖,郜红建. 2019

[19]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在苏北地区应用效果试验. 黄红英,武国峰,孙恩惠,陈福恒,杨旭,常志州. 2014

[20]秸秆还田对微咸水补灌的土壤盐分抑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许建新,孙文彦,李燕青,段梅堂,李志杰,尹红娟.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