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灵芝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春馨

作者: 姚春馨;梁明泰;马渊浩;刘家迅;张绍松;陈霞;田果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白肉灵芝;土壤微生物;对峙培养;病原菌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2 年 35 卷 012 期

页码: 2811-28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作物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分离与鉴定土传病原微生物,为解决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的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大棚内段木埋土栽培的白肉灵芝,分别采集连作0年、1年、3年、5年不同栽培年限的覆土,以稀释平板法调查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分离白肉灵芝连作土中优势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白肉灵芝连作障碍潜在的土传病原菌,结合形态、生理等微宏观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各菌株,并进行物种分类.[结果]随着白肉灵芝连作年限的增加,覆土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发生变化,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下降趋势明显,真菌数量逐年增加,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中细菌占比从25.21%增加至95.29%,真菌占比从0.69%逐年增加至4.71%,放线菌占比则下降;连作土中分离到14个优势微生物,NJ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两大类群,结合DNA序列比对与形态分类结果,最终鉴定5个真菌菌株和9个细菌菌株;平板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真菌N7及细菌N11、N9、N12、N13、N14共6个菌株对白肉灵芝菌丝生长的抑菌率高达80%以上.[结论]白肉灵芝的连作栽培显著影响了覆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不同栽培年限其三大主要微生物种群差异显著;微生物种群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篮状菌属(Talaromyce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部分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株可能是白肉灵芝段木埋土栽培连作障碍中潜在的土传病原菌.

分类号: S646

  • 相关文献

[1]茶园叶面真菌与茶云纹叶枯病原菌的互作关系研究. 李春华,王云,唐晓波. 2009

[2]中国白灵侧耳自然群体的交配型因子分析. 李何静,陈强,图力古尔,黄晨阳,赵梦然,张金霞. 2013

[3]油菜内生生防菌BY-2在油菜体内的定殖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江木兰,赵瑞,胡小加,张银波,王国平. 2007

[4]42个草菇栽培菌株对绿色木霉和腐食酪螨的抗性鉴定. 李辉平,朱家漘,林金盛,姜雅,蒋宁,徐平,侯立娟,马林,曲绍轩. 2024

[5]西藏白肉灵芝三萜高效液相检测分析及含量测定. 谢荣,韩俊杰,宝丽,刘宏伟. 2021

[6]白肉灵芝子实体中影响三萜变化的因素分析. 谢荣,程池露,冯娜,张劲松. 2021

[7]西藏白肉灵芝栽培关键技术. 谢荣. 2017

[8]白肉灵芝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姚春馨,田果廷,王晖. 2022

[9]西藏白肉灵芝菌丝体发酵条件初探. 高磊. 2021

[10]西藏白肉灵芝段木栽培技术. 何焕清,陈淑娟,黄育江,肖自添,刘明,徐江,邱远辉. 2019

[11]白肉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活性成分的比较. 刘艳芳,唐庆九,王金艳,李传华,冯娜,王晨光,唐传红,张劲松. 2021

[12]不同产地白肉灵芝的重金属含量与毒性评价. 潘俊,田浩,曲媛,侯朝祥,金鹏程,吴昕怡,李宏. 2021

[13]白肉灵芝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潘俊,刘秀嶶,石萍萍,周继伟,曲媛,田浩,李宏. 2021

[14]白肉灵芝水提物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陈诚,黄文丽,李强,刘宗敏,郑林用. 2016

[15]养殖大菱鲆黑瘦症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 王印庚,任海,张正,王岚,荣小军,廖梅杰,陈霞. 2012

[16]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 商宝娣,杨星,李正友,张效平. 2015

[17]新型吸管式药敏检测盒的应用及山东省禽源病原菌抗药性监测网络的构建. 白华,骆延波,齐静,胡明,朱小玲,王永军,苏红,李靖冉,李颢,张秀美,吴聪B目,刘玉庆. 2012

[18]赤峰市植物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刘敏,周艳芳,赵伟强,徐佳. 2013

[19]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杨静东,胡梁斌,周威,黄长干,石志琦. 2008

[20]仔猪水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吴位珩,杨莉,任荣清,潘淑惠,伍春红.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