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的缺素症与诊断(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宜生

作者: 刘宜生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5 年 1 卷 04 期

页码:

摘要: 二、缺素症状的诊断方法 人们要想知道蔬菜作物生长异常的原因,首先,要从叶和茎的颜色、果实的形状、色泽等外部形态的观察,继而再进一步了解向作物供应的营养状况,以及影响养分吸收的土壤理化性质、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从外观向内部观察,并对各种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缺乏或过量含有率的界限进行测算,以及对于吸收养分与水分的根系活力等蔬菜生理机能的测定,将这些全部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科学判断。 (一)根据外观诊断 首先是观察叶色的正常与否。当发生某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失调时,在叶片中会发生各种反应,一般说开始表现黄化,或者是产生各种各样的褪绿斑点,进而变褐、干枯。 当N、S、M巳Fe缺乏时,首先发生黄化,但是其中N、S是在下部叶变成较均一的淡黄色。Mg是在下部的叶片黄化,而叶脉残留绿色,单子叶植物成纵的条纹,双子叶植物呈网状。由于N.S、Mg在体内容易向生长旺盛的部分移动,所以当表现缺素症时,首先是从下部叶片开始。而Fe在体内移动性较差,首先在中心部的新叶表现黄白化。 另外一类是当缺素症出现时,不表现明显的黄化症状,如P、K、Ca、B。因为这些元素与叶绿素和叶绿体蛋白质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例如缺P时,叶片呈现发暗的浓绿色。逐渐地由于花色素的聚积,在叶片和茎的下部出现紫色或褐色的斑点。缺K时是叶片大部分从叶的边缘表现出病变,在绿色的叶片上,发生白色的斑点,然后形成带状千边。又由于P和K容易在体内移动,所以缺乏时往往是从下部叶片中先表现出来的。由于Ca、B在体内移动性很差,缺素症状常常表现在新叶和生长点的部位。又由于Ca和B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所以当缺乏时,常表现为组织的坏死状态。 在水培中容易发现单一元素的典型缺乏症状,而在土壤栽培中往往是几种元素缺乏的并发症状,准确地判断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根据黄化出现的情况,以及黄化以外的其它症状和发生部位等综合的表现,可以大体判断出是属于那种类型的病害。 (=)土壤条件的诊断 1.PH值:大多数蔬菜作物,当土壤中的PH值在5—8的范围时生长正常,但土壤中PH值低于5或高于8的情况也是常常存在的。随着PH值的升高,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一般是减少了,这对于必要的元素来说,随着溶解度的减少,蔬菜体内含有的必要量也随之下降,当低于体内的最低的必要量时,就会表现出作物的缺素症来,如在碱性土中,Mn、Zn、Cuty容易表现出缺素症。对非金属元素的B来说,在碱性土中也容易表现出缺素症,这是因为B:形成了难溶性的钙盐。一般说在酸性上中容易缺 Ca,碱性土中易于缺硼。 在PH值低于5以下时,形成酸性土壤,增加了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也会出现过量的危害症状。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铝和锰会出现过量危害。A.IA土壤PH值为5—7间几乎不溶解,当PH值低于4.5以下时,水溶性的AI可达数PPm以上,对很多作物就产生了危害。Mn也是在同样条件下发生危害的。Zn和CU等金属元素也是随着酸性化而使溶解度增加。但除特殊情况外,由于在土壤中存在量很少,所以发生危害的情况亦极少。 由于PH值的不同,对不同氮源的吸收也有影响。当施用硫酸按时,可以使 PH值降低;当施用硝酸钙时PH值可以上升。供应硝酸按时,PH值影响不大。反过来,PH值稳定也对不同氮源的吸收有一定影响。森次曾把PH值控制在f 0.1精度的水培装置中,栽培各种作物。条然各种蔬菜生育的最适PH值因其种类而异,但大体是在6.5附近为宜。特别是对于“好硝态N的植物”,如果能防止PH值的下降,保持最适的PH值时,即使只供应铰态凡也可与同浓度的硝态N培育的植株,具有相近的生育Z状况(见表2)。此表说明, PH值的调节可帮助“好硝态氮植物”提高处理镇的能力也即在氮素供应不足,浓度过低的条件下,通过PH值的调节,供应一定量的铁态氮,也可以使蔬菜正常生长的。 2.氧化还原状态:能够获得几个原子价的元素,在土壤中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使原子价变化,其溶解度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三价的铁【Fe。(PO4) sj和四价的锰〔MnO:j的溶解度很低,当被还原成二价Fe、二价Mn的时候,溶解度也相应的增加。例如在水田中,铁和锰被还原,与旱地相比时,水田中就不容易出现缺乏该元素的症状。 3.水分状态:土壤的干湿状态,是5!起微量元素缺素症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调查土壤中代换性锰的含量时,可看到湿润状态要比风千状态的含量显著地减少。这是因为,在土壤中,锰与水分子结合,亲水度变高,而使锰成不可给态的状态了。 土壤干燥时期易出现缺硼症,通过试验,可以看到干燥的土壤,硼发生了固定现象。在田间可看到,由于土壤干燥可给态的硼发生固定现象,植物的根又由于表土干燥,而向深土层伸展,但可给态的硼在表土相对较多,深土层中较少,植物根所处的位置,正是在可给态硼少的地方,因而造成了硼的缺素症。 4。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知道,对于植物是否出现营养元素的缺素症,主要是看土壤中可给态的量。作物可以利用的形态,除水溶性外,还有代换性的状态( K、 Ca、M巳Fe、Mn等),在稀酸中可以溶解的东西有P、St、Cu、Zn、B等,但是离子之间有生理的桔抗作用,离子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缺乏或者可能抑制过剩,所以要考虑离子间的桔抗作用。从表3可看到,硼的吸收与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表中数字越大说明缺硼越严重。从中可看到当多施K时,会加重缺硼的程度,而增施氮素可减轻硼的缺乏程度。 (H)对作物体的分析 当上壤中可给态的成分量增加时,当然作物的吸收量也增加。在作物体中主要元素浓度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当作物从土壤中不能吸收到正常生育所需的吸收量时,为之缺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果作物体中浓度提高,生育产量也随之增加;第二阶段是适量浓度范围阶段。当维持一定的体内正常浓度,生产量也增加。也就是说,植株体内保持正常浓度,由于营养元素吸收量的不断增加,生产量也随之提高;第三阶段是,当提高土壤中的浓度,使植株体内浓度.上升,形成过量吸收,生产量不能继续提高,并且使产量下降。(见图1)。这个关系,不论对任何元素,任何作物来说其原则都是成立的。 有试验观察,当黄瓜进人结瓜湖时,在一平方米的面积上平均每日吸收N素2.9克,约生产0.Ikg的干物质,这时果实中的含N率为2.8%,在这种条件下果实的浓度与干物质生产的能力处于平衡值。但当黄瓜体内浓度发生了变化,在叶片、叶柄、茎中的N、K、Na浓度降低,Ca、Mg、Fe、Mn、Zn、Cu的浓度升高,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植株则表现出生长点萎缩、叶片脱落等生理病症(见表4)。 不论在露地或温室的番茄栽培中,常可以看到缺镁的症状,当分析叶片中的含量,达到0.3%以下时就易出现缺镁症(见表5)。有时虽然土壤中含镁量并不少,但因为K离子过多时,也能发生桔抗作用而表现出缺镁症。所以当我们进行作物体的无机成分分析时,不仅要找到缺素的成分,同时还要全面考虑造成这种缺素的原因,这样才能进一步寻找减轻或防治的措施。 通过上述三种手段,即外观特征,土壤和作物体分析的资料,经过最后的综合判断,就可以找出某种缺素生理病害的原因,并大致摸索出解决这种病害的途径。蔬菜的缺素症与诊断(下)@刘宜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