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保持方法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谢芝芳

作者: 王波;张小平;辜运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菌株;组织分离;多孢子分离;遗传性状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5 年 18 卷 02 期

页码: 179-18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研究对姬菇杂交菌株F1代子实体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所得的菌株以及多孢分离所得的菌株从拮抗、菌丝生长速度、酯酶同工酶、出菇产量与子实体形态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姬菇杂交菌株遗传性状的保持方法。结果显示,组织分离菌株彼此之间以及与出发菌株之间没有拮抗现象,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及组织分离菌株出现拮抗现象;在菌丝生长速度上组织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都不显著;珊瑚期分离菌株和幼菇期菌褶分离菌株产量高,达极显著水平,分别较出发菌株增产65 8%和50 8%,其它菌株与出发菌株差异不显著;组织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具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酶带,而多孢分离菌株不仅具有出发菌株的酶带而且增加了1条新的酶带。所以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姬菇杂交菌株的遗传性状,并且选择珊瑚期和幼菇期菌褶进行分离有望获得更高产的菌株。

分类号: S646.1

  • 相关文献

[1]不同温度条件下白灵菇、杏鲍菇及其杂交菌株的生长情况. 张维东,杨大海,凤鹏,姚丽影,谢江波,温嘉伟. 2017

[2]利用ITS-RFLP标记辅助筛选白灵侧耳与杏鲍菇杂交菌株. 谭笑,滕立平,滕星,凤鹏,杨大海,李启云,温嘉伟. 2017

[3]刺芹侧耳杂交菌株Pe2515选育. 段晓明,甘炳成,彭卫红. 2007

[4]杏鲍菇单核体菌株及其杂交后代筛选和鉴定. 冯伟林,蔡为明,金群力,沈颖越,范丽军,刘晓红. 2012

[5]姬菇杂交菌株的ISSR分析. 郭勇,贾定洪,谭伟,张小平,郑林用,彭卫红,甘炳成,黄忠乾. 2009

[6]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刘宇,陈文良,王丽珍,孟莉莉. 2004

[7]刺芹侧耳杂交菌株农艺性状与酯酶同工酶分析. 甘炳成,彭卫红,黄忠乾,贾定洪,王建东. 2008

[8]姬菇杂交菌株的出菇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郭勇,周洁,贾定洪. 2010

[9]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培育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 马爱民,贺冬梅,潘迎捷. 1998

[10]白灵菇15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刘宇,耿小丽,王守现,孟莉莉. 2006

[11]湖南稻种资源分类及遗传性状多样性分析. . 1990

[12]藏鸡生态养殖模式探讨. 陈羲,马兴斌,王润锦,谭大明,林斌,赵俊,蒋攀,李晓忠. 2017

[13]川杂9号抗虫与不抗虫组合主要性状比较研究. 岳福良,张相琼,周宏俊,王均明. 2001

[14]皇家嘎啦苹果与藤牧一号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研究. 李林光,王宏伟,李慧峰,杨建明,杨文瑾. 2009

[15]大麦遗传性状与花药离体培养反应之间的关系. 黄剑华,陆瑞菊,颜昌敬. 1990

[16]航天诱变处理对高粱主要遗传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分析. 杨伟,王呈祥,王良群,刘勇,白鸿燕,郝艳芳. 2012

[17]葛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子身份证构建. 何文,蔡兆琴,陈会鲜,张秀芬,黄珍玲,郭素云,阮丽霞,莫周美. 2023

[18]山葡萄新品种“左优红”茎尖组培树的遗传稳定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宋润刚,路文鹏,沈育杰,扬义明,范书田. 2007

[19]家蚕有色茧的相关研究进展. 李冰,叶崇军,陈复生. 2013

[20]茶树杂交种金观音、黄观音的选育与应用. 郭吉春,叶乃兴,杨如兴,张文锦,何孝延,陈志辉,陈键.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