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夏玉米高产的密度与氮素效应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汪芝寿

作者: 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吨粮田;夏玉米;氮素;密度;效应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1993 年 01 期

页码: 55-60

摘要: 1990—1991年度在濉溪县和宿县,通过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研究了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吨粮田系统中夏玉米的密度与氮素效应。建立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效应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解析。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光合面积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掖单13号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亩产量为715.4公斤,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每亩5371株,亩施氮量为20.3公斤。其产量构成及主要生育指标是:每亩5210穗,每穗478粒,千粒重305.3克;叶面积系数开花期为6.75,成熟期为3.35;亩干物重开花期为614公斤,成熟期为1608.9公斤。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淮北平原吨粮田建设的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 1996

[2]密度与氮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王洪江,张存岭,陈桂前,陈维民. 1996

[3]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对育苗移栽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宇先,李清泉,刘玉涛,连永利,贯春雨,闫锋,王成,胡继芳,谭可飞. 2011

[4]长江流域直播油菜密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王积军,左青松,陈红琳,高建芹,汪波,周广生,傅廷栋. 2018

[5]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对晚稻的效应. 吴建平,邢丹英,高剑华,杨伟明,许少华,朱诗汉,罗耀美,杨柳. 2009

[6]不同氮肥和密度水平对京单28产量效应的研究. 杨国航,CHEN Guo-ping,王荣焕,ZHANG Chun-yuan,王宝东,LIU Chun-ge,王卫红,ZHAO Jiu-ran. 2008

[7]不同氮素水平下夏玉米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谭昌伟,王纪华,黄文江,朱小茜,刘良云,黄义德. 2005

[8]不同肥料运筹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氮素淋溶与挥发影响的原位研究. 李宗新,董树亭,王空军,张吉旺,刘鹏,王庆成,刘春晓. 2007

[9]错株种植对密植夏玉米碳氮分配的影响. 张美微,穆蔚林,郭涵潇,李川,张盼盼,何佳雯,牛军,乔江方. 2024

[10]施氮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郭丽,王广恩,李义红,史建硕,王丽英,李东晓,蒋龙刚. 2023

[11]基于高光谱的夏玉米氮含量及产量估测模型. 王甲辰,梁丽娜,王学霞,陈延华,曹兵,倪小会. 2020

[12]氮素与密度互作对强筋小麦烟农19号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 李筠,任立凯,刘耀鸿,王龙. 2007

[13]种植密度对棉株氮素库源分配的影响. 娄善伟,帕尔哈提·买买提,王新江,张鹏忠,刘宁,张巨松. 2014

[14]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娄善伟,高云光,郭仁松,赵强,张巨松. 2010

[15]黄淮地区中豆19号的高产栽培模式. 卢增辉,常从云,戴蜀珏,赵长军,郭鼎新. 1990

[16]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张书萍,赵海岩,肖万欣,刘晶,张洋. 2024

[17]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孔令聪,张存岭,曹承富,赵斌,赵竹. 2006

[18]密度与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王春云,耿安红,郭树庆. 2013

[19]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 乔江方,朱卫红,李川,代书桃,张美微,黄璐,牛军,郭国俊,刘京宝. 2018

[20]鲁西北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高峻岭,崔光泉,魏由庆.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