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丁永刚
作者: 丁永刚;陈欢;曹承富;乔玉强;赵竹;李玮;张向前;杜世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光能利用率;光能资源利用;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产量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4 年 30 卷 001 期
页码: 27-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2018-2019 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 1302)和弱(皖垦麦 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 180×104 株/hm2(D1)、240×104 株/hm2(D2)、30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 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 3 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 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 5%、14%和 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 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 7.24、4.53 及 63.9 kg/hm2、79.5 kg/hm2 和 143.78 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 129 kg/hm2 和 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小麦生长过程中光能利用率和光化学反射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吴朝阳,牛铮,汤泉,黄文江. 2009
[2]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光能利用对冬前积温的响应. 吕丽华,梁双波,张经廷,姚艳荣,董志强,张丽华,贾秀领. 2017
[3]山东省不同生态区域花生种植方式综合评价研究. 王才斌,郑亚萍,成波,沙继锋,张鲁江,孙秀山,李安东. 2002
[4]氮肥基追比例对烟农19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张平治. 2008
[5]P·Zn组合对小麦生长·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 尹恩,武际,郭熙盛. 2009
[6]小麦高产及超高产优化管理模式对氮素吸收分配、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曹雯梅,刘松涛,郑贝贝,路凤银,杨青华. 2013
[7]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武文明,陈洪俭,王世济,魏凤珍,李金才. 2015
[8]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 顾蕴倩,刘雪,张巍,亓春杰,汤开磊,赵杨,张岩,李刚,王斌. 2013
[9]双深松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俊红,姚宇卿,吕军杰,张洁,丁志强,于新峰. 2013
[10]基于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化肥减量对春小麦的影响. 罗静静,李怀胜,王贺亚,艾海峰,王斌,张磊. 2022
[11]小麦垄作栽培的肥水效应及光能利用分析. 王旭清,王法宏,董玉红,任德昌,曹宏鑫. 2002
[12]土壤剖面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特征. 高翔,陈磊,云鹏,王盛锋,刘荣乐. 2012
[13]施氮量对不同粒色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成熟期氮素分配和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王美,赵广才,石书兵,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范仲卿,郭明明,亓振. 2015
[14]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郭丽,王丽英,张彦才,史建硕,李若楠,王艳霞,任燕利. 2017
[15]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 吕丽华,董志强,曹洁璇,梁双波,贾秀领,张丽华,姚艳荣. 2013
[16]冬水田播期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周兴兵,周虹,徐富贤,蒋鹏,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2021
[17]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蒋鹏,罗晓莲,夜明登,肖洪,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郭晓艺,徐富贤. 2021
[18]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改良的理论、分子途径及展望. 宋青峰,曲明南,徐建龙,朱新广. 2018
[19]冠层光能利用效率改良的理论、分子途径及展望. 宋青峰,曲明南,徐建龙,朱新广. 2018
[20]刈割后施氮对冬小麦再生植株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王丹丹,王玉平,沈禹颖,冯成庸.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旱地小麦区试品系中抗旱高产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作者:高洁;王富延;宋国琦;孔淑鑫;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李吉虎;李根英;刘鹏;李玮
关键词:小麦;抗旱;功能基因;KASP标记;区试品系
-
微生物肥料改土培肥研究进展
作者:刘丹;路战远;任永峰;赵小庆;张向前;戴玉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发展历程;土壤改良;作物生长
-
小麦四个抗白粉病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作者:李玮;宋国琦;张迎迎;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李吉虎;高洁;李根英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3;KASP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污泥生物炭添加对黑麦草和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作者:李玮;汪军;徐汝民;杜世州;乔玉强;陈欢
关键词:黑麦草;污泥/改性污泥生物炭;生物量;养分吸收;土壤养分
-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作者:张向前;师晶晶;戎美仁;路战远;任永峰;程玉臣;张德健;孟天天;郝楠森
关键词: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
-
缓释氮肥施用量对玉米抽雄-吐丝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作者:孟天天;刘亚楠;张向前;路战远;陈立宇;李金龙;王伟妮;郝永河
关键词:玉米;光合日变化;氮肥梯度;光响应曲线;抽雄—吐丝期;干物质量
-
广西南宁圆叶葡萄污果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作者:程雅芳;黄秋凤;陈国品;曹慕明;黄羽;李玮
关键词:污果病;圆叶葡萄;病原菌鉴定;果实附生微生物;溢糖性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