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解海翠

作者: 赵春明;吉志新;温晓蕾;齐慧霞;陈巨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间作田,微环境;蚜量

期刊名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ISSN: 1672-7983

年卷期: 2015 年 29 卷 03 期

页码: 63-68

摘要: 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数量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田间小麦(wheat,W)与绿豆(mung bean,MB)不同行比间作:10∶10(10W∶10MB),12∶6(12W∶6MB),12∶4(12W∶4MB),16∶4(16W∶4MB),小麦单作为对照;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测定麦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并调查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降低了蚜虫种群数量,并且12W∶4MB和16W∶4MB处理蚜量最低。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51),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32),而风速与温、湿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平均温度与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07)。因此,麦豆间作改变了麦田微环境,使其通透性增强,蚜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12W∶4MB和16W∶4MB处理的麦田蚜量更低,因此为较理想的麦豆间作模式。

分类号: S435.122

  • 相关文献

[1]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10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张立平,赵昌平,单福华,张风廷,叶志杰. 2007

[2]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生化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 王雅平,吴兆苏,刘伊强. 1994

[3]高粱DNA导入小麦后代的和面仪曲线变化. 王晓娟,李兴林,倪建福,王亚馥. 2000

[4]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5]小麦Q型、AL型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力的比较研究. 田笑明,吴玉珍,穆培源,韩新年,张吉贞. 1998

[6]超高产小麦品种太原768的选育推广. 何卫家. 1996

[7]不同施氮条件下镇麦168籽粒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蔡金华,陈爱大,李东升,曲朝喜,温明星. 2014

[8]蚜粉克星防治小麦穗蚜兼治白粉病的试验. 赵桂东,李茹,周玉梅,朱海波. 2000

[9]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的若干思考. 杨红旗,路风银,焦宏廷,李莉. 2009

[10]小麦TaPDK基因的序列分析、原核表达及纯化. 杨书玲,张龙雨,张改生,桑青,刘红占,朱启迪,张新钵,赵新亮. 2013

[11]春小麦农麦2号品质及其加工特性分析. 王美丽,王小兵,魏建功,李元清,崔国惠,吴晓华,于美玲,马文星. 2008

[12]GQT120型小麦割前脱粒滚筒装置的试验研究. 程科,郭超,付君,许斌. 2011

[13]小麦-簇毛麦新种质山农05078的鉴定(简报). 刘海燕,何方,王金平,西廷业,王洪刚,李兴锋. 2008

[14]小麦品质改良的方法与途径. 赵春芝,赵春慧,李再恩,周俊,邬灵桂. 2009

[15]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高频率的细胞团形成和植株再生. 王海波,李向辉,孙勇如,陈炬,朱祯,方仁,王培. 1989

[16]小麦发育期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 冯利平,高亮之,金之庆,马新明. 1997

[17]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的特性及应用前景分析. 杨红福,陈爱大,曲朝喜. 2010

[18]河北省曲周县小麦冻害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曹国鑫,雷友,张宏彦,刘全清. 2010

[19]2%立克秀湿拌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及成苗的影响. 孙爱根. 2002

[20]多菌灵和三唑酮混配对小麦病害的协同杀菌作用. 陆长婴,季明东,李沛元,徐润成,陈茂林.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