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吕巨智

作者: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土壤水分;产量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4 年 41 卷 16 期

页码: 10-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广西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25 cm+免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深35 cm+旋耕和35cm+免耕的保墒效果最佳;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而深松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耕作措施中,以深松35 cm+旋耕为最优组合。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2011

[3]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4]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2012

[5]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竹,乔玉强,李玮,陈欢,杜世州,张向前,曹承富. 2014

[6]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7]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于永恒,李德陆,韩逛武,李清兰,高褔生,赵洪祥,方向前. 2019

[8]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 2012

[9]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 2017

[10]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2024

[11]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2015

[12]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左辛. 2012

[13]免耕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李春华,盖志佳,王立秋,王谦玉,张敬涛. 2015

[14]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闫飞燕,石达金,吕巨智,张玉. 2016

[15]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程伟东,钟昌松,范继征,石达金,刘永红,闫飞燕. 2014

[16]垄改平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辉,刘兴焱,何长安,杨耿斌,纪春学,张恒. 2014

[17]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靖凯. 2017

[18]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闫飞燕,程伟东,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刘永红,王兵伟. 2015

[19]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2010

[20]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