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老铁山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金浩

作者: 吴金浩;宋广军;韩家波;张玉凤;印明昊;宋伦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渤海;老铁山;沉积物;粒度;大型底栖生物

期刊名称: 水产科学

ISSN: 1003-1111

年卷期: 2019 年 38 卷 05 期

页码: 624-6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7年8月对渤海老铁山海域的沉积物粒度及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度类型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粒度分为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黏土—粉砂—砂、黏土—砂—粉砂、砂—黏土—粉砂等7种类型,以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11门83种,不同的沉积物粒度类型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最多,多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而黏土—粉砂—砂中分布数量最少。生物密度平均值表现为黏土—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砂—黏土—粉砂>粉砂质砂>黏土—粉砂—砂>砂,生物量平均值表现为黏土—粉砂—砂>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黏土—砂—粉砂>砂>砂—黏土—粉砂。研究区域沉积物粒径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的增加,而黏土—粉砂—砂和黏土—砂—粉砂两种类型的沉积物适宜更多种大型底栖生物生活。不同粒度类型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大型底栖生物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

分类号: S932

  • 相关文献

[1]渤海东部与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张剑,李日辉,王中波,张训华,黄龙,孙荣涛. 2016

[2]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 方文丽,姚政权,石学法,葛晨东,乔淑卿,李小艳,董智,王颖. 2019

[3]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及来源. 李景瑞,刘升发,胡利民,冯秀丽,孙兴全,白亚之,石学法. 2017

[4]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樊鑫,程芳晋,俞志明,宋秀贤. 2017

[5]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粒度特征的影响. 吕文哲,易亮,付腾飞,杨继超,陈广泉,林震,徐兴永,于洪军. 2017

[6]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典型自然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 房景辉,王海青,方建光,蒋增杰,杜美荣,高亚平,周凯,张丽瑶. 2017

[7]渤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时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霍素霞,邢聪聪,朱超祁,张红,程升,姜君,单红仙. 2017

[8]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Hg的校正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杨茜,夏斌,杨庶,孙耀,周明莹,朱建新,过锋,刘传霞,曲克明,赵俊,崔正国. 2016

[9]渤海沉积物中产甲烷途径及产甲烷菌群落特征. 许晓晴,陈烨,甄毓,米铁柱,李晶,刘昌岭. 2022

[10]长江口邻近海域丰水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2016

[11]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全秋梅,徐姗楠,肖雅元,李纯厚. 2020

[12]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杨梅,李新正. 2017

[13]广东南彭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孙典荣,李纯厚,吴洽儿,张汉华. 2011

[14]河鲀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对氮、磷营养盐通量变化的响应. 李聪,沈新强,晁敏,平仙隐. 2009

[15]河纯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对氮、磷营养盐通量变化的响应. 李聪,沈新强,晁敏,平仙隐. 2009

[16]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记录.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2017

[17]福建野生紫芝资源开发利用Ⅱ.“闽紫96”(中国灵芝). 陈体强,吴锦忠,李晔,黄启东,余德亿,林兴生,朱培根,徐洁. 2006

[18]潍坊港临近海域WF0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变化相关性及其物源意义. 刘杰,冯秀丽,刘潇,高伟,徐元芹. 2017

[19]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分析. 张丹丹,曾志刚,殷学博. 2017

[20]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 张晋,李安春,万世明,黄杰,卢健,蒋富清,李铁刚.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