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方式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脂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善宇

作者: 王善宇;赵玲;孙慧慧;刘淇;曹荣;薛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烹饪方式;脂质;挥发性物质;风味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344-35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风味差异的形成机制,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蒸制和微波加热2种烹饪方式对脂质组成、脂质氧化水解程度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烹饪后总脂和脂质组成(磷脂、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蒸制和微波加热的对虾,其脂质组成也有所差别,与蒸制相比,微波加热虾肉中的磷脂含量偏高,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偏低。鲜虾烹饪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可能与磷脂的水解有关。蒸制和微波加热加速了脂质的氧化水解,酸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均显著升高(P<0.05)。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鲜虾、蒸制和微波加热虾肉的气味特征有明显不同,且微波加热气味变化更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虾肉中分离鉴定出2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3-戊二酮、2-丁酮、2-甲基丁醛、己醛、1-辛烯-3-酮和戊醛等是熟虾肉主要的风味物质,且在微波加热的样品中含量更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质的氧化水解对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游离脂肪酸中的C14:0、C15:0、C16:1、C18:1n9c、C18:2n6c、C18:3n3与虾肉特征气味形成密切相关。

分类号: TS254.4

  • 相关文献

[1]杀菌条件对蓝点马鲛鱼脂质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王善宇,简冲,薛勇,赵玲,孙慧慧,曹荣. 2025

[2]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李彤彤,赵玲,王善宇,刘淇,曹荣. 2024

[3]鸭胸肉肌内脂肪的替代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冯宇隆,谢明,闻治国,唐静,黄苇,侯水生. 2014

[4]水产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灵昭,王善宇,简冲,曹荣,杜云建. 2021

[5]镀冰衣在保持凡纳滨对虾冻藏过程脂质稳定性的作用. 王善宇,简冲,王灵昭,杜云建,曹荣. 2022

[6]苏香粳大米的风味特征和品质分析. 马佳佳,乔中英,黄桂丽,孙灵湘,隋思瑶,王毓宁. 2022

[7]大米及其衍生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梁奕,庄海宁,冯涛,姚凌云. 2021

[8]热加工方式对雪花梨汤品质的影响. 杨壮,赵江丽,滑竺青,易岸威,王永霞,关军锋. 2024

[9]甜玉米馒头的营养特性及风味物质的研究. 王慧洁,白岩,张国治,张康逸. 2021

[10]饲料中添加食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风味的影响. 梁萌青,王士稳,王家林,常青. 2009

[11]烹饪方式对胡麻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牛艳,吴燕,李彩虹,王晓菁. 2019

[12]花椰菜不同品种类型间营养成分差异及烹饪对其含量的影响. 马蓉,梁颖,王树林,李艺,刘贤金,曹效海. 2020

[13]不同烹饪方式对盐渍鱼干风味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曾萍,张业辉,张友胜,宁正祥,陈雄,秦亚茹. 2019

[14]加工方式对海水虾及其制品中SO_2含量的影响. 何柳,郭莹莹,王联珠,朱文嘉,刘芬,杨祯祯. 2018

[15]基于消费者喜好性评价宰后不同阶段羊肉食用品质差异. 葛岳,张德权,李少博,陈丽,郑晓春,梁策,颜统晶,李金活,王振宇. 2022

[16]不同部位牛肉成熟过程中适宜烹饪方式. 郎玉苗,孙宝忠,杨春柳,李翠,刘芳,张松山. 2019

[17]4种烹饪方式对草鱼肉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消减的影响. 杨金兰,陈俊,王旭峰,陈成桐,罗龙娟,叶淑迎,王海宇,赵东豪. 2019

[18]酚类化合物与食品大分子互作代谢研究进展. 任霞霞,刘连亮,张鑫,吴祖芳,吕亚宁,胡本峰. 2017

[19]发酵法生产脂肪酸的研究. 马荣山,郑燕,徐国华,张翠霞. 2004

[20]蛹虫草退化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周思池,邹根,杨占山,鲍大鹏,姚威威,杨杰,汪滢,李晓玲.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