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M模型和遥感结合提取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面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卓

作者: 陈卓;谢苗苗;范玲玲;陈浩;梁社芳;李正国;游良志;吴文斌;杨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作物空间分配模型;种植制度;NDVI;华北地区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SN: 1005-9121

年卷期: 2018 年 08 期

页码: 124-1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陆地碳氮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应用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M-China模型),在5'×5'栅格尺度上重建了1980—2010年华北地区玉米空间分布信息;然后基于SPOT VEGETATION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获取了该区域的作物熟制信息,并进一步划分出了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类型区;最后,重点分析了2000—2010年间华北地区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区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80—2010期间,华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60万hm2,增加面积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变化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2)2000—2010期间,华北地区春玉米面积增加136万hm2,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由17%上升至27%;夏玉米种植面积尽管也增加了87万hm2,但占该区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3)春夏玉米混种区为华北地区玉米主产区,近年来呈现为春玉米增加、夏玉米减少的发展趋势,全区域92%春玉米面积增加和76%夏玉米面积减少均发生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域内,可见该区以春玉米为代表的一熟制正呈现逐步取代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二熟制的变化趋势。[结论]该文基于SPAM模型和遥感结合提取华北地区春、夏玉米种植面积的方法,为大区域、长时间尺度作物种植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思路。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 李正国,杨鹏,周清波,王仰麟,吴文斌. 2009

[2]基于NDVI时序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查燕,宋茜,卫炜,陈仲新,杨鹏. 2017

[3]基于SPOT/VGT数据的中国北方耕地物候提取研究. 卫炜,吴文斌,李正国,周清波. 2016

[4]基于NDVI数据的华北地区耕地物候空间格局. 吴文斌,杨鹏,唐华俊,Shibasaki Ryosuke,周清波,张莉. 2009

[5]应用RZWQM模型模拟华北玉米土壤剖面水氮迁移及淋溶特征. 薛长亮,张克强,张国印,杨德光,宋帅,王风. 2014

[6]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张世煌,张宝石. 2007

[7]不同种植制度与土下微膜覆盖的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果. 杜雄,张永升,王磊,张立峰,崔彦宏,党红凯,李科江. 2018

[8]云南腾冲“烟—玉—油”一年三熟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李淑琼,余绍伟,段正培,符明联. 2014

[9]通过种植制度改革实现黄淮海北部地区玉米机械籽粒直收. 侯梁宇,张镇涛,黄兆福,李璐璐,郭亚南,明博,谢瑞芝,侯鹏,薛军,王克如,李少昆. 2023

[10]MODIS植被指数的美国玉米单产遥感估测. 任建强,陈仲新,周清波,刘佳,唐华俊. 2015

[11]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水稻的时空分布特征. 陈浩,李正国,唐鹏钦,胡亚南,谭杰扬,刘珍环,游良志,杨鹏. 2016

[12]基于作物空间分配模型的东北三省春玉米时空分布特征. 谭杰扬,李正国,杨鹏,刘珍环,李志鹏,张莉,吴文斌,游良志,唐华俊. 2014

[13]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李志鹏,吴文斌,杨鹏,游良,唐华俊. 2013

[14]华北地区农业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马铭泽,蒲娜娜,岳增良,董文琦. 2016

[15]一年两熟区农田机械化耕作循环生产模式及配套机具试验研究. 张辉辰,王惠新,李淼. 2010

[16]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克南,杨晓光,刘园,荀欣,刘志娟,王静,吕硕,王恩利. 2012

[17]华北地区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王春乙,张玉静,张继权. 2016

[18]新疆与化北棉区棉铃虫对不同类型杀虫剂抗性水平的比较. 李学锋. 2000

[19]华北地区秋季大棚番茄栽培技术. 于海龙,王利英,石瑶,刘文明,李素文. 2010

[20]非洲菊在华北地区的栽培技术. 赵素君,张学东.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