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春性 F_1 杂种的优势表现及与叶绿素含量和同工酶谱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亦勤

作者: 魏亦勤;张改生;李树华;李国庆;刘旺清;李红霞;张双喜;龚月娟;裘敏;王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杂种优势;叶绿素含量;同工酶

期刊名称: 西北植物学报

ISSN: 1000-4025

年卷期: 2001 年 21 卷 06 期

页码: 48-58+257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 Ven、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北方春性普通小麦杂交 ,研究了 Ven、K型春性 F1杂种的优势表现及其与叶绿素含量、同工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 :Ven型和 K型杂种 F1存在显著的个体杂种优势 ,在主要农艺性状中尤其以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生产力的杂种优势明显 ,其中单株穗数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相关分析表明 :单株生产力与单株穗数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71 2 2 ;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1 1 83和 0 .4941。灌浆期旗叶、倒二叶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的相关性最大 ,呈正相关。杂种 F1优势强的组合其种子和苗期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酶的酶谱一般呈双亲互补型或“杂种型”酶带 ,该特征可作为杂种优势预测的指标

分类号: S512.120.1

  • 相关文献

[1]张杂谷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郭秀林,刘子会,王云,张红梅,张艳敏,李慧聪,赵治海. 2012

[2]作物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蔡健,赵小三. 2002

[3]家蚕杂种优势与血液酯酶同工酶谱的分析. 蔡宏玉,张晓义,杨大宇. 2000

[4]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 林锡刚,汪仕元,王成俊,瞿世洪. 2002

[5]γ射线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变效应的研究. 何世贤,姚文国,时香玉,刘金元,孙桂芝. 1993

[6]小麦、偃麦草和小偃麦同工酶及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刘润堂. 1992

[7]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周楠,陆维忠,葛美蓉. 1991

[8]微波预处理对小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郝曜山,杨利艳. 2012

[9]小麦叶片衰老期间内肽酶同工酶的变化. 芮琪,张鹏,董汉松,徐朗莱. 2010

[10]辐射选育小麦易位系的研究. 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尚志敏,王广金,阎文义,唐凤兰. 1990

[11]高麦草和簇毛麦DNA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黄承彦,杨平平,殷毓芬,颜廷进,单承荣,吴祥云. 1993

[12]抽穗期大麦、春小麦、莜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冠层高光谱特征分析. 乌兰吐雅,于利峰,包珺玮,许洪滔,乌云德吉. 2018

[13]黑暗诱导衰老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杨程,张德奇,杜思梦,邵运辉,方保停,李向东,岳俊芹,张素瑜. 2018

[14]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估算方法. 杨程,杜思梦,张德奇,李向东,时艳华,邵运辉,王汉芳,方保停. 2021

[15]不同旱胁迫对春小麦生育前期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 王娜,董建力. 2015

[16]土霉素对小麦毒性效应的品种间差异. 解晓瑜,张永清,李兆君,梁永超,姚建华,张树清. 2009

[17]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12-IPT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戴双,郭军,程敦公,曹新有,巨伟,訾妍,吉万全,宋健民. 2020

[18]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小麦遗传群体持绿性研究. 王多霞,李雷,费帅鹏,付雪丽,肖永贵,孙海艳,陶志强,孟亚雄. 2024

[19]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生理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施伟,昌小平,景蕊莲. 2012

[20]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灌浆期旗叶Rubisco降解变化研究. 张鹏,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马鸿翔.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