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潮土N2O排放的DNDC模型田间验证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秀斌

作者: 王秀斌;周卫;梁国庆;孙静文;夏文建;刘东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氧化亚氮排放;DNDC模型;冬小麦;夏玉米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1 年 17 卷 4 期

页码: 925-93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典型潮土N2O排放的田间试验数据对脱氮-分解模型(DNDC)及其参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田间实测到的冬小麦、夏玉米季土壤湿度和土壤日平均地表温度的动态变化。小麦和玉米季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WFPS)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大。田间实测到的N2O排放高峰主要受降水和施肥的影响,在N2O排放峰的峰值和出现时间上模拟值与实测值较接近,但准确地捕捉N2O季节性的排放通量仍需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比较施肥、土壤和田间管理等输入参数的改变对DNDC模型进行灵敏性分析,氮肥用量、施肥次数、土壤初始无机氮含量和土壤质地的改变对土壤N2O排放量均很敏感,其中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的改变最为敏感。基于当地土壤特性和田间管理的校正,DNDC模型为评价农田生态系统N2O的排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典型潮土N_2O排放的DNDC模型田间验证研究. 王秀斌,周卫,梁国庆,孙静文,夏文建,刘东海. 2011

[2]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王立刚,邱建军,李维炯. 2002

[3]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张凤路,贾秀领,任会芳,董志强,张丽华,邢素丽. 2010

[4]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梁龙,陈源泉,高旺盛,隋鹏,陈冬冬,张伟. 2009

[5]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蒸散量周年变化规律初探. 王同朝,李小艳,李仟,王和洲,关小康. 2014

[6]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李娜,吴健,杨丽,李潮海,赵亚丽. 2020

[7]鲁北地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左余宝,田昌玉,唐继伟,吕淑英,魏波,杨秀芹,高清. 2009

[8]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 吕丽华,董志强,王学清,刘茜,张丽华,贾秀领. 2019

[9]长期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俊红,邵运辉,刘瑞,丁志强,李舞,张洁,吕军杰,姚宇卿. 2020

[10]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素反硝化损失研究. 邹国元,张福锁,巨晓棠,陈新平,刘学军. 2004

[11]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2009

[12]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孙景生,康绍忠,张寄阳,郝江,段爱旺,俞希根,肖俊夫. 2000

[13]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 2019

[14]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1

[15]优化施肥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特征. 王秀斌,梁国庆,周卫,孙静文,裴雪霞,夏文建. 2009

[16]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 付雪丽,张惠,贾继增,杜立丰,付金东. 2009

[17]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丛萍,李玉义,王婧,逄焕成,张莉,刘娜,高建胜. 2020

[18]优化品种匹配和灌水量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李源方,李宗新,张慧,薛艳芳,钱欣,肖蓉,刘仲秋,高英波. 2020

[19]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 盖霞普,刘宏斌,翟丽梅,杨波,任天志,王洪媛,武淑霞,雷秋良. 2018

[20]冬小麦、夏玉米品种搭配及氮磷钾统筹施肥技术研究. 杨利华,马瑞崑,张丽华,姚艳荣,张全国,贾秀领.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