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洪文

作者: 马洪文;代晓华;王昕;王坚;强爱玲;刘炜;史延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超亲优势

期刊名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9387

年卷期: 2006 年 34 卷 01 期

页码: 20-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对粳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比率(VD/Vp)约为加性方差比率(VA/Vp)的2倍,宽厚比和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在谷粒性状F1代的超亲优势(Hpb)预测中,各性状都有正向超亲优势的群体出现。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新质源(CMS-FA)杂交稻谷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王洪飞,仇秀丽,林强,周卫营,杨小飞,张敏,王乃元,郑秀平. 2011

[2]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马洪文,殷延勃,武绍湖,王昕. 2010

[3]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杨联松,白一松,陈多璞,杨剑波,丁超尘. 2002

[4]粳稻谷粒性状与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 黎毛毛,徐磊,曹桂兰,任军方,贺浩华,韩龙植. 2008

[5]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马洪文,王昕,殷延勃,武绍湖. 2009

[6]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林建荣,吴明国,石春海. 2001

[7]粳稻品质性状间及其与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吕文彦,张鉴,邵国军,周鸿飞,曹萍. 2005

[8]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王瑞清,曹连莆,李诚,邵红雨,李春艳. 2009

[9]晒晾烟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戴培刚,罗成刚,唐义芝,陈维建,张华述,程立锐. 2014

[10]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邹小云,邓辉明,傅军如,彭小松,朱昌兰,贺晓鹏,陈小荣,贺浩华,刘宜柏. 2009

[11]水稻早恢402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_1谷粒性状的变异分析. 谢戎,黄富,李耘,吴丽君,刘成元. 2004

[12]杂交水稻谷粒性状三种不育胞质遗传效应的分析. 蒋开锋,郑家奎,文宏灿,朱永川,万先齐,张长伟. 1996

[13]中国普通野生稻种资源若干特性分析. 庞汉华. 1992

[14]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符福鸿,王丰,黄文剑,彭惠普,伍应运,黄德娟. 1994

[15]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_1粒形的遗传变异. 倪万贵,刘成元,闫运得,丁国祥. 2004

[16]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1粒形的遗传变异. 倪万贵,刘成元,闫运得,丁国祥. 2004

[17]甘薯胡萝卜素含量、干率聚合育种的一个特例.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 2020

[18]企业合并产生的杂交优势效应. 李雅礼,唐华园,李新奇. 2019

[19]水稻籼粳亚种间F_1生育期超亲表现与遗传分析. 李和标,邹江石. 1992

[20]爪哇稻与其杂交种的性状相关性和超亲优势研究. 邓晓湘,唐俐,袁隆平.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