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红梅

作者: 刘红梅;李睿颖;高晶晶;朱平;路杨;高洪军;张贵龙;张秀芝;彭畅;杨殿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酶活性;微生物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20 年 29 卷 006 期

页码: 1277-128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保护性耕作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有机碳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关系.结果 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保护性耕作增加了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重量直径(GMD)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升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团聚体内分布特征和活性高低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真菌/细菌比值,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向以真菌为优势菌群的方向发展;土壤微生物含量和组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存在差异,微团聚体中有更高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含量.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适宜的轮耕制度、适量秸秆还田的可能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分类号: S15%X144

  • 相关文献

[1]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黄兴成,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2021

[2]保护性耕作下西南黄壤坡地的土壤结构效应. 田佳乔,李卓,刘永红. 2017

[3]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碳库组分与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乔文艳,王霞磊,黄绍文,栾好安. 2024

[4]生物炭对东北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黑土环境的影响. 丁俊男,王慧,李鑫,来永才,刘明. 2021

[5]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酶活性的粒径分布特征. 李鑫,马瑞萍,安韶山,曾全超,李娅芸. 2015

[6]黄土高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酶活性研究. 马瑞萍,安韶山,党廷辉,戴相林. 2014

[7]浅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肥力的影响. 刘春光,于雷,卢景忠. 2013

[8]豫西旱坡地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酶活性及其与肥力关系. 张洁,姚宇卿,吕军杰,蔡典雄,金轲,李俊红,丁志强,孙敬克,檀尊社,吴剑峰,张少澜. 2011

[9]长期耕作对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田圣陶,罗洋,隋鹏祥,王浩,任英,周思琪,刘海峰,郑金玉. 2024

[10]接种丛枝菌根对矿区扰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毕银丽,张延旭,洪天才,裘浪,陈书琳. 2014

[11]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赵春燕,孙军德,宁伟,何瀛,崔晓晶. 2001

[12]镉污染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差异性分析. 周利军,林小兵,武琳,黄欠如,俞莹,张鸿燕,郭乃嘉,张云,刘晖. 2020

[13]旱地花生不同土壤类型主要土壤肥力指标季节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郑亚萍,吴正锋,王才斌,梁晓艳,陈殿绪,孙学武,王建国,郑永美,冯昊,孙秀山. 2013

[14]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成因及特征. 王洪君,李源,栾博宇,于洪柱,陈宝玉. 2008

[15]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与系统内基质酶、微生物分析. 周强,崔正国,王加鹏,曲克明,马绍赛,毛成全. 2015

[16]镍铜砷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郭全恩,曹诗瑜,南丽丽,展宗冰,王卓,汪堃,李景峰. 2022

[17]施肥对旱地花生主要土壤肥力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王才斌,郑亚萍,梁晓艳,王建国,郑永美,孙学武,冯昊,吴正峰,孙秀山. 2013

[18]温室重茬草莓土壤施用棉隆和氯化苦效果评价. 范琳娟,刘奇志,宋兆欣,李维华. 2017

[19]氟磺胺草醚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根际的降解. 周世雄,魏朝俊,胡海燕,高宝嘉,李兆君. 2018

[20]草莓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区系分析. 赵帆,赵密珍,王钰,关玲,史芳芳.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