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果实中杀菌剂的残留、分布与膳食评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晨

作者: 马晨;张群;刘春华;王明月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香蕉;杀菌剂;残留分布;全果;果肉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153-1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掌握常用杀菌剂在香蕉中的残留和分布情况以及对消费人群的膳食风险,测定344份香蕉样品中14个杀菌剂残留,分析其在果实中的残留分布,评估其对成人和1~6岁儿童的急性和慢性膳食风险以及现有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对消费者的保护水平。结果表明,56.10%全果样品和25.58%的果肉样品中检出杀菌剂残留,全果中共检出13种杀菌剂,吡唑醚菌酯(32.27%)的检出率最高,果肉中共检出11种杀菌剂,氟唑菌酰胺(9.88%)的检出率最高。根据我国MRL判定,香蕉中腈苯唑超限量2次,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氟唑菌酰胺各超限量1次。云南产区香蕉和香牙蕉品种的农药残留风险最高。只有11份样品果肉中杀菌剂的残留量高于全果(占5.70%),果肉中的残留量是全果的1.14~2.03倍。其余香蕉样品中检出杀菌剂在果肉中的残留量显著低于全果。香蕉果肉中杀菌剂的慢性、急性膳食风险以及累积风险均小于100%,说明通过香蕉摄入的杀菌剂残留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我国制定的香蕉中各类杀菌剂MRL值对消费者慢性膳食风险的保护水平普遍较高(1~1354倍),但氟硅唑、咪鲜胺和抑霉唑对成人和儿童以及吡唑醚菌酯对儿童的急性膳食风险的保护水平很低(小于1倍),达不到保护作用。

分类号: TS255.7

  • 相关文献

[1]香蕉果实中杀虫剂的残留分布及膳食风险. 马晨,张群,刘春华,王明月. 2022

[2]香蕉果皮和果肉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冯仁军,周登博,起登凤,张妙宜,李成梁,云天艳,张银东,张锡炎. 2016

[3]25%凯润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毒力测定及防治试验. 彭埃天,刘景梅,宋晓兵,杨绍义,陈霞. 2007

[4]嘧菌酯对香蕉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彭埃天,欧阳主才,宋晓兵,陈玉托,刘景梅,吴泳梅,陈霞. 2008

[5]腈菌唑防治香蕉黑星病药效试验. 王璧生,刘景梅,彭埃天,蔡曼珊. 2004

[6]浙江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残留分布与污染评价. 李磊,王云龙,袁骐,蒋玫,沈新强. 2010

[7]东海近岸海域不同贝类体内挥发性酚残留的时空变化及其污染分析. 李磊,黄士林,唐峰华,沈新强. 2010

[8]长江上游铜鱼体内全氟辛烷磺酸(PFOS)残留分布特征. 沈子伟,茹辉军,李云峰,张燕,吴湘香,李荣,李爱华,郭丽,倪朝辉. 2016

[9]金霉素和代谢物差向金霉素在肉鸡肌肉和肝脏中的残留分布. 高强,庞茂达,裴燕,王冉,王波,张杨杨,谢恺舟,张跟喜,戴国俊,王金玉. 2016

[10]柑橘酶法全果去皮技术研究. 李高阳,张菊华,苏东林,何建新. 2009

[11]湿法超微粉碎对脐橙全果浆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英文). 潘浪,胡筱,丁胜华,梁曾恩妮,常霞,单杨. 2019

[12]全果发酵与榨汁发酵桑果酒成分差异研究. 吴继军,肖更生,廖森泰,徐玉娟,余元善,温靖. 2012

[13]湿法超微粉碎对脐橙全果浆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潘浪,胡筱,丁胜华,梁曾恩妮,常霞,单杨. 2018

[14]赣南脐橙果酱生产工艺研究. 杨颖,付复华. 2017

[15]火龙果不同品种(品系)果肉糖、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李文云,彭志军,王彬,蔡永强. 2010

[16]乙醇法提取龙眼果肉黄酮及其鉴别. 黄爱萍,郑少泉. 2008

[17]三个火龙果品种果肉色素提取条件及方法研究. 彭志军,刘涛,李文云,王彬,蔡永强,罗福贤. 2014

[18]适合当前发展的几个梨品种. 周润生. 1997

[19]鸭梨采后果肉LOX同工酶变化及其与果实褐变关系的研究. 李晓丹,宋方圆,朱文嫱,梁丽雅,闫师杰. 2013

[20]5个宽皮柑桔品种果肉特征香气物质的确定. 陈婷婷,周志钦.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