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稻免耕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杨

作者: 赵杨;戴力;李超;高杜娟;匡炜;梁玉刚;陈友德;方宝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油稻种植模式;免耕;土壤容重;微团聚体;土壤养分;酶活性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7-1032

年卷期: 2022 年 48 卷 005 期

页码: 507-5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6年,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免耕试验基地开始设计不同种植模式处理;2018—2020年,采集冬闲–稻(IR)、冬闲–稻–稻(IRR)、油–稻(OR)、油–稻–稻(ORR)等4种油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容重、微团聚体、养分和酶活性,探究免耕条件下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同一年内不同油稻种植模式土壤容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IR和IRR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OR和ORR的;2020年,OR和ORR的0.250~1.000 mm粒级微团聚体质量分数较2018年的分别降低了52.04%和49.41%,不同种植模式对大粒级(>0.010 mm)微团聚体质量分数的影响较大,对小粒级(<0.010 mm)的影响较小;2018、2019年,同一年内4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0年,ORR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同一年内,OR、ORR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IR、IRR的,ORR的土壤纤维素酶、磷酸酶活性均较IRR的高.可见,免耕条件下,油–稻和油–稻–稻种植模式可减缓土壤的紧实度,改变土壤微团聚体组分,延缓有机质含量降低速率,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

分类号: S344.1+7

  • 相关文献

[1]施用牛粪和绿肥对土地整治区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徐大兵,邓建强,彭五星,侣国涵,彭成林,袁家富,赵书军,王瑞. 2017

[2]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3]免耕条件下泡田对土壤容重及水稻机插质量的影响. 陈惠哲,徐一成,向镜,张玉屏,朱德峰. 2015

[4]免耕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张福武,蔡立群,陈英. 2008

[5]旱地玉米(高粱)整秸秆覆盖免耕试验. 高克昌. 1992

[6]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彭春瑞,刘秋英,饶大恒,邱才飞. 2007

[7]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莉,张强,牛西午,杨治平,张建杰. 2007

[8]怀来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 李新宇,唐海萍,赵云龙,张新时. 2004

[9]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特性及相关分析. 王思成,王月玲,许浩,蔡进军. 2009

[10]醋糟不同配比覆盖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亚柏. 2021

[11]减氮配施腐植酸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灿华,袁天佑,闫军营,孟繁华,孙笑梅,张水清. 2020

[12]种植翻压紫云英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聂良鹏,郭利伟,郑春风,吕玉虎,张梦,李本银,潘兹亮,李杰. 2021

[13]野山参根区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 张亚玉,孙海,宋晓霞. 2011

[14]黄土高原东北缘退耕坡地土壤养分和容重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肖波,王庆海,尧水红,却晓娥,曹志德. 2009

[15]地膜残留量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连彩云. 2022

[16]化肥减施条件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小粉,刘春增,贾萌萌,潘兹亮. 2021

[17]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盖志佳,吴嘉彧,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赵桂范,陈磊,吴俊江. 2019

[18]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孙彦铭. 2008

[19]免耕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 2005

[20]免耕直播对夏谷产量及土壤水、肥含量的影响. 郝洪波,崔海英,胡珈铭,李明哲.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