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莹莹

作者: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樊景胜;曲忠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有机质;AM真菌;侵染;球囊霉素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36-39+45

摘要: 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分类号: S141.4`S513

  • 相关文献

[1]不同AM真菌对玉米生长的促生效应. 王茜,王强,王晓娟,熊友才,祝英,张亮,金樑. 2015

[2]环境因子和AM真菌分布的关系. 张美庆,王幼珊,邢礼军. 1999

[3]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2009

[4]长期秸秆粉碎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耕地质量的影响. 陈红金,陶云彬,吴春艳. 2019

[5]稻麦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程玉龙,张礼钢. 2014

[6]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周运来,张振华,范如芹,钱晓晴,罗佳,卢信,刘宇锋,刘丽珠. 2016

[7]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 2013

[8]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王宇先,高盼,杨慧莹. 2017

[9]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王晓波,车威,纪荣婷,何传龙,朱安宁,王伏伟,朱林. 2015

[10]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熟化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于寒青,孙楠,吕家珑,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 2010

[11]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娟琴,郑宪清,张翰林,吕卫光,李双喜. 2019

[12]麦稻秸杆全量机械还田定位试验研究. 陆江林,吴崇友,石磊,徐宗进. 2014

[13]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水分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冯固,李晓林,张福锁,李生秀. 2000

[14]AM真菌在不同磷浓度下对玉米氮、磷的影响. 孟庆英. 2021

[15]盆栽基质对AM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贵云,刘珍,范巧兰,魏明峰,罗山,崔婷,张丽萍,徐国华. 2011

[16]基于PCR技术的玉米丝轴黑粉菌侵染率及扩展进程的研究. 倪深,肖炎农,王凤格,赵久然,张绍鹏,郑用琏. 2006

[17]农杆菌侵染条件对玉米单倍体遗传转化的影响. 赵爱菊,陈希勇,高增玉,王江浩. 2017

[18]玉米缺氮诊断与防治措施. 王囡囡. 2021

[19]棕壤土合理耕层标准调查研究. 宫亮,邢月华,刘艳,包红静,尹同波. 2016

[20]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对湖南省春玉米施肥效果的影响. 李涵,曹钟洋,吴远帆,陈志辉.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