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苜蓿对苜蓿斑蚜的抗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良斌

作者: 于良斌;岳方正;程通通;王予彤;崔进;徐林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紫花苜蓿;苜蓿斑蚜;抗蚜性;取食行为;刺吸电位图谱;品种选育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1293-13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对不同品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取食行为,探明抗蚜因子和抗虫位点,筛选抗蚜苜蓿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记录苜蓿斑蚜成蚜在10个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合适的EPG参数进行抗蚜性评价。【结果】苜蓿斑蚜成蚜在取食苜蓿过程中呈现np波、pd波、A波、B波、C波、E波、F波和G波8种波形,其中E波、F波和G波的总时间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在5 h测试期间,E波持续时间在敖汉上最长,金皇后和中苜3号上次之,草原2号和阿尔冈金上最短;F波总时间以准格尔、阿尔冈金和金皇后上最长,敖汉、德宝和草原2号上最短,说明前者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而后者机械抗性较弱。以第1次刺探持续时间、总刺探时间、F波总时间、C波总时间、E波总时间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10个苜蓿品种被聚成3类:阿尔冈金、草原2号、WL168HQ、德宝、中苜2号和新牧2号为第Ⅰ类,金皇后、中苜3号和准格尔为第Ⅱ类,敖汉为第Ⅲ类。【结论】苜蓿斑蚜成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存在差异,草原2号、阿尔冈金和WL168HQ在叶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层次对苜蓿斑蚜成蚜存在抗性,金皇后在叶表皮和叶肉部位表现出抗性;苜蓿斑蚜成蚜在敖汉上能够长时间刺吸取食,因此敖汉抗性最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苜蓿抗虫机理和蚜虫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分类号: S435.4

  • 相关文献

[1]不同燕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 王亚萍,徐林波,王兰,林克剑,于良斌,崔进,张权益. 2023

[2]柑橘三种蚜虫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何应琴,陈文龙,鲁卓越,周常勇,李中安,李太盛. 2015

[3]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 乔利,陈磊,蒋月丽,周洲,耿书宝,王丽娟. 2024

[4]金龟子绿僵菌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及对苜蓿抗蚜性的诱导作用. 刘蓉,蔡霓,农向群,王广君,涂雄兵,冯士骞,张泽华. 2024

[5]取食抗感品种紫花苜蓿的苜蓿斑蚜唾液腺转录组差异分析. 古文鑫,朱凯辉,刘长仲,涂雄兵. 2024

[6]紫花苜蓿耐酸铝研究. 熊军波,刘洋,蔡化,田宏,张鹤山. 2014

[7]柑橘衰退病毒株对两种橘蚜不同翅型取食行为的影响. 赵如娜,何应琴,鲁卓越,陈文龙,杨毓银,王雪峰,周常勇. 2017

[8]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苜蓿斑蚜的控制作用. 赵海龙,石洋,涂雄兵,董辉,张泽华. 2018

[9]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张蓉,杨芳,马建华. 2007

[10]小十三星瓢虫对苜蓿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张蓉,杨芳,马建华. 2007

[11]宁夏固原苜蓿斑蚜种群发生的适宜生境. 朱猛蒙,蔡凤环,张蓉,马建华. 2011

[12]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苜蓿斑蚜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分布模拟. 张蓉,冷允法,朱猛蒙,王芳. 2007

[13]五种不同苜蓿品种对苜蓿斑蚜实验种群存活率和生殖力的影响及抗性分析. 马建华,高丽,张蓉. 2010

[14]基于GIS的苜蓿斑蚜区域化预测预报技术初步研究. 朱猛蒙,孙玉荣,张蓉,于钊,黄文广. 2011

[15]植物次生代谢物丁布对苜蓿斑蚜的控制作用. 潘凡,朱凯辉,涂雄兵,张泽华. 2023

[16]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发生的适宜生境. 张蓉,朱猛蒙,马建华,王芳. 2009

[17]苜蓿斑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徐林波. 2013

[18]苜蓿斑蚜对我国苜蓿商品草的经济损失评估. 朱蒙猛,张蓉,张泽华,李志红. 2013

[19]宁夏南部山区苜蓿斑蚜预测预报技术的初步研究. 马建华,王芳,王金福,张蓉. 2005

[20]苜蓿斑蚜发育起点温度、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及在宁夏发生代数. 傅祖英,罗撄宁,苗淼,王颖,张蓉,班丽萍,谭瑶,魏淑花.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