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宽的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丽华

作者: 李丽华;魏昕;孟鑫;林海建;樊庆琦;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张新;王振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2 年 005 期

页码: 49-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叶片是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器官,对玉米产量贡献巨大。利用1份玉米穗三叶窄叶和2份穗三叶宽叶自交系为材料,构建2套6世代分离群体(群体1和群体2),利用经典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套群体穗三叶叶宽遗传均受不同的基因数量控制,属于不同的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群体1中,穗上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穗位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B-1),穗下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模型(B-2)。在群体2中,穗上叶叶宽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3),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综上可知,玉米叶宽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且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玉米穗三叶的遗传模式存在差异,穗位叶、穗上叶及穗下叶的遗传模式均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穗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的QTL定位. 王新涛,杨青,李保叶,代资举,郝俊杰. 2022

[2]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杂交种穗部性状遗传研究. 万立波,桑健,臧宏图,贺长健,高玉山,万丽红. 2006

[3]玉米雄穗对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岳玉兰,朱敏,于雷,刘春光. 2010

[4]玉米雄穗主要性状研究进展. 贾波,谢庆春,蒋学祥,沈业松,刘畅. 2016

[5]不同播深环境下玉米耐深播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解析. 钟源,赵小强,李文丽,张丹,周文期. 2021

[6]玉米耐低钾特性的遗传效应分析. 闫洪奎,曹敏建,兰进好. 2005

[7]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 袁建华,陈艳萍,张跃中,陈静. 2005

[8]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周东升,赵延明,侯恒军,李广贤. 2011

[9]玉米3个籽粒性状的遗传研究. 魏良明,曹丽茹,郭书磊,张前进,张新,郭金生,王振华,鲁晓民. 2023

[10]玉米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鲁用强,冯素芬,赵自仙,赵翠英. 2012

[11]温热种质改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周小辉,岳尧海,赵万庆,金明华. 2009

[12]玉米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 任义忠,王满富,李洪,张银牛,张志炼. 1993

[13]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王金艳,李刚,马骏,孙楠. 2016

[14]高产优质商品玉米生产模式——三种遗传效应集成利用(TEU). 段民孝,宋同明,赵久然,王元东. 2001

[15]24份热带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邹成林,谭华,黄开健,黄爱花,翟瑞宁,莫润秀,韦新兴,杨萌,吕巨智,黄艳芬. 2022

[16]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 赵延明,姜敏,刘祥久,王国宏. 2004

[17]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赵自仙,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李智红. 2010

[18]玉米杂交当代籽粒含水率遗传效应研究. 陈明,陈琛,刘晨旭,李伟,李金龙,焦炎炎,张垚,程德荷,刘文欣,陈绍江. 2021

[19]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小种遗传效应研究. 徐秀德,董怀玉,杨晓光,赵淑坤,王成明,李荣. 2000

[20]利用杂种F2世代鉴定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并估计其遗…. 王建康,益钧镒.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