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低植酸突变体籽粒的抗氧化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袁凤杰

作者: 袁凤杰;竹龙鸣;郁晓敏;傅旭军;杨清华;金杭霞;吕晓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籽粒;植酸;抗氧化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20 年 012 期

页码: 2629-26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植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对作物籽粒的耐储性和活力均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揭示大豆低植酸突变体和野生型亲本中抗氧化代谢产物的差异,本研究以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Gm-lpa-TW-1、Gm-lpa-TW-1-M,以及野生型亲本浙春3号、台湾75为材料,分析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植酸含量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总抗氧化能力受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较大,而非酶类氧化剂谷胱甘肽对总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小.随着籽粒的成熟,脂质氧化物、丙二醛与蛋白羰基化产物的含量逐渐增加.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Gm-lpa-TW-1-M和亲本浙春3号、台湾75的总抗氧化能力较强,且籽粒活力也较高;而低植酸突变体Gm-lpa-TW-1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弱,且籽粒活力也最弱,说明大豆籽粒抗氧化水平与籽粒活力呈正相关,但与植酸含量无相关关系.由此推测植酸并非影响大豆籽粒抗氧化能力和活力的直接因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低植酸作物的籽粒活力下降机制,培育高籽粒活力低植酸大豆品种提供了参考.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中植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温舒元,范杰英,魏春雁,蔡玉红,马虹. 2019

[2]大豆中植酸的快速测定法. 吕耀昌. 1993

[3]响应面法优化甜高粱籽粒总黄酮提取及主要组分测定. 王斐,何振富,王琪,谢建鹏,陈平,李婷. 2024

[4]沈农91―44大豆的生殖生长进程及其与无限性亚有限性大豆的比较:Ⅲ.荚粒形. 王晓光,董钻. 2000

[5]不同施肥及密度处理下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表现. 吴奇峰,董志新. 2011

[6]R5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质类型大豆籽粒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宋柏权,赵黎明,林思宇,冯乃杰,杨骥,李建英,郑殿峰. 2012

[7]大豆籽粒Ve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红梅,张威,王琼,贾倩茹,孟珊,熊雅文,刘晓庆,陈新,陈华涛. 2024

[8]大豆收获籽粒兼采叶饲用研究——Ⅰ、采叶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影响. 黄建斌,何元农,罗湘媛. 1989

[9]大豆R6期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红梅,熊雅文,许文静,张威,王琼,刘晓庆,刘慧,崔晓艳,陈新,陈华涛. 2023

[10]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的QTL分析. 张红梅,李海朝,自翔,顾和平,袁星星,陈华涛,崔晓艳,陈新,卢为国. 2015

[11]外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花期淹水大豆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齐玉军,方传文,邢兴华,徐泽俊,王晓军,孙东雷,卞能飞,王幸. 2019

[12]4种中国大豆萌芽过程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 罗旭,方芳,李倩倩,许腾,王艳,王凤忠. 2018

[13]发芽大豆凝固型酸豆乳的研制. 刘俊梅,李琢伟,李莹,胡耀辉. 2010

[14]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营养品质及植酸积累的影响. 赵宁春,张小明,叶胜海,程方民. 2009

[15]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金晶,徐志宏,魏振承,池建伟,刘军. 2009

[16]植酸酶对家禽日粮中植酸与营养物质代谢关系的影响. 陆文总,高玉鹏,杨亚丽,王文杰,穆淑琴. 2007

[17]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 李茂柏,王慧,张建明,李丁鲁,杨润清,周宇琼,朴钟泽. 2009

[18]以豆渣为原料的素肉产品挤压前后营养因子含量变化. 吕斌,于寒松,王玉华,朴春红,刘俊梅,代伟长,胡耀辉. 2016

[19]植酸和几种抗氧化物质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贾炎,涂书新,唐世荣. 2011

[20]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的选育和特性研究. 徐秀红,吕桂华,郭国锦,陈坚剑.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