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与热带火蚁间的干扰竞争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雷妍圆

作者: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李世茂;石庆型

作者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红火蚁;热带火蚁;干扰竞争;攻击手段;合作性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6 年 53 卷 06 期

页码: 1369-13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入侵火蚁在我国成功定殖及其之间的竞争机制。【方法】运用行为学方法研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和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Fabricius)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攻击性、攻击手段及合作能力。【结果】一对一攻击试验中,红火蚁和热带火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3级,两种入侵蚂蚁间以相互威胁为主;红火蚁大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兵、工蚁间最为好斗,其攻击级别达到4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3.04%、37.92%。热带火蚁兵蚁与各型红火蚁间攻击强度差异不显著;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小型工蚁之间的攻击性最强,其攻击性(3.49)显著高于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大、中型工蚁的攻击性(3.32和2.97)。在攻击手段上,3级打斗时各型红火蚁更倾向以物理攻击主动威胁热带火蚁,而热带火蚁兵、工蚁会采取多种方式主动攻击红火蚁,双方皆以躲避应对为主;4级打斗时两种火蚁主要以混合攻击为主动或应对手段。群体攻击试验显示,红火蚁群体间攻击强度和合作性会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热带火蚁合作性较差,其群体对抗红火蚁的优势仅仅是由于个体数量的增加。【结论】红火蚁比热带火蚁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为入侵蚂蚁间不对称竞争机制和长期群落替代的内在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分类号: Q968

  • 相关文献

[1]两种火蚁与黑头酸臭蚁上颚形态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雷妍圆,吕利华,石庆型,李世茂,何余容. 2016

[2]荒草地和荔枝园生境短期入侵的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种间的干扰竞争. 梁广文,许益镌,陆永跃,曾玲. 2014

[3]氟虫腈对红火蚁与黑头酸臭蚁干扰竞争的影响. 高燕,何余容,齐国君,张金强,钟锋,吕利华. 2011

[4]红火蚁与两种本地蚂蚁间的干扰竞争. 高燕,吕利华,何余容,齐国君,张金强. 2011

[5]红火蚁入侵和未入侵生境中蚂蚁的觅食强度. 陆永跃,曾玲,宋侦东,梁广文. 2009

[6]广西南宁市城区红火蚁发生调查. 黄其椿,陈实,秦飞跃,陆温,陆永跃. 2016

[7]红火蚁对新入侵龙眼园和荒草地蚂蚁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陆永跃,梁广文,曾玲. 2010

[8]红火蚁对2种旱地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黄俊,许益镌,梁广文,陆永跃,曾玲. 2014

[9]单个蚁巢红火蚁对不同距离蚂蚁类群的影响. 陆永跃,曾玲,黄焕光. 2009

[10]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林嵩. 2012

[11]不同剂量灭蚁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黄俊,陆永跃,梁广文,曾玲. 2015

[12]昆明红火蚁种群发生特征. 张红梅,王燕,陈宗麒,谌爱东,李向永,尹艳琼,赵雪晴,徐兴才,陈福寿,余四友. 2019

[13]红火蚁入侵对玉米地蜘蛛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黄俊,许益镌,陆永跃,曾玲. 2012

[14]外来物种红火蚁的化学防治技术. 高洪荣. 2005

[15]氟磺酰胺复配毒饵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 罗礼智,黄绍宁. 2010

[16]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红火蚁的作用研究进展. 罗礼智,黄绍宁. 2009

[17]红火蚁触角及其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罗礼智. 2005

[18]广州地区红火蚁工蚁的巢外活动及有翅蚁的婚飞规律. 罗礼智,熊红利. 2010

[19]氟磺酰胺毒饵使用量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影响. 黄家善,张海翔,陈景成,彭熙棉. 2007

[20]基于控制我国红火蚁危害的几点思考. .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