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青

作者: 常青;周生;吴中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耕作方式;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4 年 10 期

页码: 83-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于2019—2020年开展2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 kg/hm~2)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体表现为N0N4>N2>N1>N0。吐丝期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叶片>籽粒>茎秆>穗轴,生理成熟期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籽粒>叶片>茎>穗轴。2种耕作方式的玉米氮素回收率相似,但深松条件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旋耕处理提高14.10%。不同耕作方式和年份下,N3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分别比N1、N2、N4处理提高了132.81%、38.26%、11.84%。因此,深松条件下配施氮肥180 kg/hm~2是提高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优组合。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郑成岩,HojatollahLatifmanesh,宋振伟,邓艾兴,张俊,黄金苓,李亮,陈宗金,郑允坦,张保明,张卫建. 2015

[2]增密与减氮对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张萌,潘高峰,黄益勤,何俊欧,方雪东,刘志辉,展茗. 2019

[3]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彭成林,袁家富,贾平安,佀国涵,徐祥玉,赵书军,李金华. 2020

[4]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鲁艳红,廖育林,汤海涛,黄科延. 2010

[5]施氮量对不同优质籼稻品种(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聂新星,张敏敏,段小丽,吴茂前,冯敬云,刘波,周雷,杨利. 2022

[6]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与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梦,张垚,葛均筑,周宝元,吴锡冬,杨永安,侯海鹏. 2023

[7]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白芳芳,李平,乔冬梅,齐学斌,郭魏,马灿灿,杜臻杰. 2022

[8]施氮量对沿黄粳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付景,王越涛,尹海庆,王生轩,王付华,陈献功,王亚,杨文博,白涛. 2017

[9]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10]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礼军,鲁清林,张文涛,白玉龙,周刚,汪恒兴,杨长刚. 2018

[11]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冯跃华,韩钢钢,樊卫国,吴朝晖,董爱玲,宋碧,潘兴书. 2009

[12]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追氮次数研究. 毛圆圆,薛军,翟娟,张园梦,张国强,明博,谢瑞芝,王克如,侯鹏,李召锋,李少昆. 2022

[13]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2018

[14]不同耕作方式下便携式播种器播种对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于永恒,李德陆,韩逛武,李清兰,高褔生,赵洪祥,方向前. 2019

[15]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 2012

[16]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刘春光,任英,刘双利,罗丙海,曹玉军. 2017

[17]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18]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2014

[19]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2015

[20]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赵杨,钱春荣,王俊河,于洋,宫秀杰,姜宇博,杨国航,左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